将党的优良作风贯彻到基层工作中——重温刘少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

作者:王峰    发布时间:2025-11-21   
分享到 :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体现了党的作风建设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1962年5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研究解决国民经济调整发展的问题。为纠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分散主义、铺张浪费、官僚主义等问题,中央书记处决定从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抽调一批干部到主要产粮区工作,加强地委、县委和基层的领导,推动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发展。7月18日,刘少奇接见这批干部并发表讲话,对他们赴基层工作、改进基层工作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讲话收录在《刘少奇选集》下卷,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献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对我们党在新征程上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如实反映情况,这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与实事求是相对的则是形式主义,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功利主义。1962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后,中央决定抽调干部赴地方工作,目的是通过下派干部发现和反映基层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工作中,推动解决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刘少奇在接见这批干部时指出,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之所以遇到一系列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存在的形式主义,诸如“把成绩夸大一点,或者把困难夸大一点,看领导上的意图讲话,你要求什么,喜欢什么,他就把那方面的情况反映给你,这种情况恐怕相当普遍,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风气”。为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改变这种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刘少奇要求下派干部要实事求是地调查和核实情况,注意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比如对某个数字,有些人说有那么多,有些人说没有那么多,就要采取严肃的态度去搞清情况。对已经上报了的数字和情况,如果后来发现错了,事实不是那样,要立刻加以改正。”刘少奇指出,政策制定固然不易,但是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执行政策,政策执行情况关系到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下派干部到基层工作时,“如果发现哪些地方执行中央的政策不正确,或者马马虎虎,或者执行偏了,要提出意见”。

关于下级党组织如何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情况的问题,刘少奇认为,党员有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有不同意见的委员可以在集体报告上面附上个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央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刘少奇指出,“下级党委几个委员中间有某些看法不同,发生争论,向上级报告是完全正常的,不要隐瞒”。刘少奇要求干部们要发扬这种作风,及时将在基层发现的问题反映到中央来,“你们是从中央机关去的,要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也要鼓励其他的委员,其他的同志,向省委、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这样,形成了习惯,就不觉得奇怪了。如实反映情况,这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加强党的统一性,这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分散主义是一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危害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在当时,中央下派干部到地方工作,目的也是纠正部分地方党组织存在的分散主义,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

在刘少奇看来,由于部分地方党组织存在分散主义,导致中央的方针政策不能在地方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致使经济社会不能有效统筹发展。刘少奇指出,地方党委在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要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是“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不是否定中央的政策”,“不是不执行,不是反抗,不是自己重新规定一套政策,而是使中央的政策在地方具体化,得到最好的执行”。有些地方之所以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或者将中央的政策改头换面,目的就是要执行自己的政策,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刘少奇坚决反对这种行为,明确强调:“我们的党是一个统一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地方党委只是党的一个部分的领导机关,不要把那个地方的党委看作是独立的。加强党的统一性,这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党的组织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主体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基本政治任务。刘少奇指出,下派干部的重要任务是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对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刘少奇要求下派干部“同原来的领导同志好好地合作,形成那里党委的集体领导”,“造成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民主生活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走向胜利的显著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在当时,刘少奇指出,“现在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所削弱,特殊化的风气有所发展”。中央决定下派干部赴地方工作,要帮助地方“恢复艰苦奋斗的作风,改变特殊化的风气”。

1962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就指出了党内当时存在的违背艰苦奋斗传统的不良作风,“在不少的干部中间,那种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在最近一个时期内有了滋长。这种旧官僚的恶习,在我们的队伍里是完全不能允许的。凡是犯了这种错误的人,都应该彻底改正,严重的还应该受到应得的处分。只有打掉了这些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讲话中,刘少奇再次提出要坚决反对党内铺张浪费的问题,指出部分地方出现了“盖别墅,盖高标准住房”等问题,这是与党的宗旨相违背的。

关于如何解决地方党组织铺张浪费问题以及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刘少奇认为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要敢于恢复艰苦奋斗的作风,改变部分地方党组织的特殊化风气。二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主体力量,要着重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不良作风问题。刘少奇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出现问题,内部原因是“干部作风不好,多吃多占,不劳动,责任制、评工记分搞得不好”。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就要从基层的党员干部抓起,解决干部中“多吃多占、命令主义”的问题。“各个地方、各项工作都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助克服和解决。各地方的工作没有转变,地方的情况不好转,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工作是不会好转的。”同时,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有效贯彻执行,也与上级党组织的不良作风密切相关。刘少奇指出,“从中央改起,各省委、地委、县委、公社,一律把这个风气改变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从中央做起解决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还要恰当地处理好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将地方和中央统一起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反对危害党的团结与统一的分散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刘少奇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思考,在今天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