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胡耀邦同志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我就学习胡耀邦同志的奋斗精神谈点体会。
胡耀邦同志经常讲,把中国建成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共产党员必须带头奋斗,而中央机关因为“担负着特殊重大的责任”,所以要在奋斗中“做全国的表率”。为此,1986年1月,他在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上发出“三个奋斗”、“四个应当”的号召,强调要以此“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愚公精神,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奋斗”,就是“团结奋斗”、“扎实奋斗”、“坚韧奋斗”。胡耀邦同志强调,“讲团结奋斗,就是大家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下,大家照顾大局,在大局下行动”;“讲扎实奋斗,就是大家都兢兢业业,讲求实效,千万不能松懈麻痹、粗心大意”;“讲坚韧奋斗,就是大家都按照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在干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胡耀邦同志从团结、扎实、坚韧三个方面,阐明了共产党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态度、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去奋斗。这三个方面,贯穿着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始终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始终按照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
“四个应当”,就是“应当提高效率”、“应当努力学习”、“应当严肃纪律”、“应当增强党性”。胡耀邦同志强调,提高效率就要做到“凡属中央已经确定的和部门经过缜密考虑、确实看准了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地办”,“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努力学习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其他必要的专业知识”;严肃纪律首先要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思想上的个人主义”,“真正成为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有严格纪律观念的模范”;增强党性最重要的就是“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四个应当”,是胡耀邦同志“向中央机关提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对发扬奋斗精神、落实“三个奋斗”的具体要求。他希望中央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国家工作人员,进而“影响全民族”,充分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精神,从而“使已经打开的新局面,不断向前发展”。
胡耀邦同志提出的“三个奋斗”、“四个应当”,是对党和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崇高风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今天,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团结奋斗、扎实奋斗、坚韧奋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中央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黄建发: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加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1977年12月至1978年12月,在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胡耀邦同志受命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他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彰显的崇高风范,至今仍铭刻在广大组工干部记忆里。
胡耀邦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负责,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粉碎“四人帮”后,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是组织工作一项极为迫切的重大任务。胡耀邦同志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带领中央组织部迅速投入拨乱反正工作中。他冲破重重阻力,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管”: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在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同志支持下,胡耀邦同志主持和重新调查“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重大案件,极大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使一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一辈革命家、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胡耀邦同志富有战略眼光、勇于开拓创新,有力推动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落实。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他大力推动中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主持制定《关于调整领导班子的几点意见》等一批重要文件,重用有知识、有专长的中青年干部,为实现新时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准备了条件。胡耀邦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对知识分子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主持制定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直接推动30多万名被错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得到平反,极大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胡耀邦同志始终心在人民、心系干部群众,恢复了组织部门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提出要做好来访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工作,恢复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的传统,“使每一位来访的党员、干部,不论党龄长短、资历深浅、职位高低,都能感到一视同仁的亲切温暖”。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处理来信来访,一年中多次接待来访干部群众,批阅近4000件来信。许多干部群众激动地说:“到中央组织部来,感觉像当年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回到延安中央组织部一样,党员干部又回到自己的‘家’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对胡耀邦同志最好的缅怀就是接续奋斗。组织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胡耀邦同志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加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胡耀邦同志于1977年3月至1982年4月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工作。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到中央党校时,学校各项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停滞不前、百端待举。胡耀邦同志以知难而进的大无畏气概,在中央党校带头拨乱反正,果断平反冤假错案,对全党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推动建立新的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从全国抽调教师,迅速推动中央党校复校开学,为新时期大规模培训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向中央建议并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组织召开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推动了地方各级党校的恢复和发展。
复校以后,围绕中央党校如何办学治校的问题,胡耀邦同志旗帜鲜明指出,要把党校办成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坚强阵地,办成一个发扬光大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模范,即“一个阵地、一个模范”的办学目标。他强调用马列主义最核心的东西武装干部,明确提出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并列为教学科研主要内容;提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教学方针,组织编写《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等基本教材,构建起系统的教学培训体系。为了扭转风气,他倡导学习、研究、讨论问题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的“四不主义”,推动形成敢讲真话、探求真理的良好学风。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中央党校形成了思想解放、生动活泼、安定团结、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新格局、新气象。一批又一批学员经过党校培训后投入到火热的改革一线,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耀邦同志深知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致力于冲破禁区、解放思想。刚到党校不久,就发起理论座谈活动,指出中央党校不光有讲坛,而且要有论坛。他领导创办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亲自出选题、定框架、改文稿,要求“五天一期,风雨无阻”,联系实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组织撰写发表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左”倾错误,冲破“两个凡是”阻力,起到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在胡耀邦同志领导下,中央党校开风气之先,成为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理论动态》成为“没有围墙的党校”。特别是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随后《光明日报》等报刊公开刊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支持下,胡耀邦同志顶着极大压力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为我们党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重要理论准备,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
胡耀邦同志的历史功绩和崇高风范永远铭记在党校人心中,深切缅怀他为中央党校的建设发展、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对胡耀邦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不断开创党校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党校力量。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缅怀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和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品德和优良作风。
胡耀邦同志自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起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12岁聆听了毛泽东同志“文家市转兵”动员讲话,14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任湘赣省儿童局书记,18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青年救国会执行委员、候补常委,中央青委委员;1949年后任团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
胡耀邦同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团的生命线”,要求共青团“务必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视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要求共青团“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动员青年“把青春献给祖国”,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开展学雷锋活动,号召青年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要求团干部“做青年的知心朋友”,把青年中蕴藏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因素激发出来,把少年儿童带得更加勇敢活泼些;始终严抓团的作风,经常讲“作风是一种无声的号召、无形的精神力量”,倡导树立“朝气蓬勃、实事求是”风气。胡耀邦同志为我们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树立的光辉榜样、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催人奋进。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担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共青团的使命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规律,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擘画了共青团改革。广大团员和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从投身脱贫攻坚战场无私奉献,到参与西部计划扎根边疆默默坚守,从青年科研团队勇攀科技新高峰,到立足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好声音,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共青团将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着力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政治引领,扎实推进对党忠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传承奋斗精神,引领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弘扬“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拓展青年建功立业平台,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当好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高质量编制新一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不断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管团治团,塑造清澈纯粹的共青团形象,用实打实的业绩赢得党的信任、赢得社会尊重、赢得青年口碑,不辜负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厚望重托。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胡耀邦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表达家乡人民对胡耀邦同志的深切怀念,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湖南是胡耀邦同志的出生地,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起点。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转兵时,他聆听到毛泽东同志“用小石子打破蒋介石的大水缸”的讲话并深受鼓舞,从此树立起“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领导创办浏阳中和乡“少共列宁学校”,带领少先队员支前作战。1930年年底,他受组织派遣赴湘赣边工作,历任湘东特委儿童总局局长、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湘赣省儿童局书记等。他少年立志、朝气蓬勃,在斗争中淬炼了坚强的革命意志,从一名“红小鬼”一步步成长为党的领导人。
胡耀邦同志心念家乡、情系家乡。他担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后,多次回湖南指导工作,鼓励湖南青年要“眼光远大,坚决前进”。1962年至1964年,他兼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大力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动湘潭粮食产量达到解放后的最高水平。1981年,他主持召开湖南工作座谈会,要求湖南各级干部大刀阔斧改革,为促进湖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耀邦同志的崇高风范永远是家乡人民学习的榜样。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在大革命失败、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艰难时期,在家乡毅然投身革命,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对党坚贞不渝、初心不改。他心系人民、服务群众,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乐趣”,要“多为人民做好事”,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经常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严厉批评个别干部“不愿到贫下中农家去是忘本行为”。他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强调“共产党员要靠实事求是吃饭”,要求党员干部当“动手干部”不当“吊手干部”,他到湘潭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调研,坚持从田少山多的实际出发,提出大抓粮食生产、大抓畜牧业、大抓经济作物、大抓封山育林。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职务后,特意写信给家乡,不准敲锣打鼓放鞭炮、不准搞庆祝活动,对自己和家人,胡耀邦同志要求格外严格,不准哥哥外出作报告,多次拒绝为亲侄子安排工作的请求。胡耀邦同志的高尚品格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作为家乡人民,对胡耀邦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保持昂扬斗志、勇于攻坚克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1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