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在山东的峥嵘岁月

作者:卢宁 刘长利    发布时间:2025-11-28   
分享到 :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旧址。抗大一分校培养了2万多名党政军群干部,是抗大所创办的十二所分校中培养军政干部最多的一所。从1939年东迁山东至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一分校在齐鲁大地谱写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篇章,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12月,抗大一分校在陕北延长县建立。1939年,为突破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央军委命令抗大一分校迁往山东敌后办学。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连接华北、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南可威逼沪宁,北可进逼平津,是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要地。同年11月,凛冬已至,在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等同志的率领下,1300余名师生从太行山区驻地启程。东迁之路充满艰险:队伍刚出发便遭遇鹅毛大雪,攀登太行山虹梯关时,冰封的山道险峻异常,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谷;向峻极关进发的途中,部队粮食短缺,师生们依靠当地群众送来的“柿糠炒面”充饥;通过敌人碉堡区及重重铁路封锁线,更是对全体师生的严峻考验,日军沿铁路构筑了高墙和炮楼,稍有不慎便会遭受重创。

历经40余天的艰苦跋涉,1940年1月5日,抗大一分校抵达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开启了在沂蒙山区进行敌后办学的新篇章。2月,抗大一分校派出一大队100余人奔赴胶东,4月初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与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会合,后同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朱德总司令曾把山东抗日根据地比喻为一棵大树。他说,希望抗大一分校在山东越抗越大,像老母鸡孵小鸡,一批又一批,孵出千万个坚强的抗日干部。这一嘱托也成为抗大在山东的重要使命。

当时,山东的办学环境极为严峻,沂蒙抗日根据地因处于日、伪、顽三方势力的夹击之中,被挤压得日益缩小,胶东地区也正经历着日寇的疯狂“扫荡”。抗大一分校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办学,形成了“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教育模式,将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课程涵盖马列主义理论、游击战术、文化教育,还指导学员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室,露天的场地、大树下、山坡上就是课堂;没有足够的教材,师生们就自己动手编写、油印;缺乏学习用品,大家就因陋就简,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石板代替纸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学员们白天学习,晚上站岗放哨,时刻准备应对敌人的袭击。在艰苦的条件下,抗大一分校培养出了一批批政治坚定、军事过硬的抗日骨干,这些学员毕业后,奔赴山东各地抗日战场,成为打击日寇的中坚力量。

抗大一分校不仅是培养抗日人才的学校,更是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在山东的日子里,学校多次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作战,甚至单独执行攻打据点任务。1941年至1943年,日寇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集中“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抗大一分校师生与根据地军民并肩作战,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1941年冬,日军集结5万余兵力对沂蒙山区展开“铁壁合围”式“扫荡”。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与山东党政军机关、医院、报社等近6000人被日军包围于大青山地区。此时可投入战斗的学员不足500人,其余全是非武装人员。周纯全校长临危受命,指挥部队在敌人包围圈中撕开突破口,以牺牲300余人、伤500余人的代价,成功掩护数千人突围。此战中,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打得异常艰苦。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多名学员,坚守高地,与敌人英勇拼杀。机枪手牺牲了,邱则民抱起轻机枪向敌扫射。弹尽后,他砸毁机枪,跳崖殉国。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敌人继续激战,弹尽后用枪托、石块与敌人展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抗大一分校的师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时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的黎玉说,大青山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一次空前壮烈的战斗,抗大一分校立下了有独特意义的战功。

在战斗间隙,抗大一分校的师生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成立文艺演出队,深入到各个村庄,用音乐、舞蹈、话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首首激昂的抗日歌曲,在齐鲁大地上空回荡;一个个生动的抗日故事,在乡邻间口口相传。1940年6月,为迎接建党十九周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副团长王久鸣与宣传干事沙洪共同创作了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唱出“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的时代强音。面对反动组织“黄沙会”对根据地的破坏,文工团团员阮若珊、李林深入到“黄沙会”泛滥的沙沟峪、马头崖一带调查研究,搜集素材,以当地花鼓戏为基础,创作出歌曲《反对黄沙会》,在揭露“黄沙会”罪行的同时深情歌颂家乡风光。歌曲中唱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便是山东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抗大一分校与山东军民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军民一心、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抗大一分校师生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民众发展生产,为驻地村庄挖水渠、建磨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村民宁可自己吃糠咽菜,甚至饿肚子,也要把仅存的口粮送给抗大学员,并积极参与敌情传递,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学校师生和物资转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正是军民同心的真实写照。

1945年10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抗大一分校全体师生奉命前往东北,抵达吉林通化后,抗大一分校归属抗大总校建制,完成了其在山东的历史使命。然而,抗大一分校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巍巍沂蒙山,见证了我们党在抗战烽火中培养抗战人才的壮举;滔滔沂河水,记录着抗大一分校师生英勇抗战的壮烈诗篇。当《沂蒙山小调》在世界各地唱响,当大青山上的弹痕化为教育课堂,那段烽火中的办学传奇,永远闪耀着璀璨之光。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1月28日 第 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