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黨的領袖人物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2-14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摘要]2015年,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下設的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任弼時研究中心、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陳雲思想生平研究會,分別圍繞毛澤東與抗日戰爭、周恩來與中國力量、劉少奇與中共七大、朱德與抗日戰爭、任弼時與中央蘇區、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學習和弘揚陳雲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方法等主題,召開學術研討會或座談會,深化了對黨的領袖人物思想和生平有關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2015年﹔黨的領袖人物﹔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學術研討會

2015年,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下設的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任弼時研究中心、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陳雲思想生平研究會,分別召開學術研討會或座談會,圍繞毛澤東與抗日戰爭、周恩來與中國力量、劉少奇與中共七大、朱德與抗日戰爭、任弼時與中央蘇區、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學習和弘揚陳雲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方法等主題進行研討,深化了對黨的領袖人物思想和生平有關問題的研究。本文將這些研討會或座談會的主要觀點予以提煉展示,供研究者參考。

一、“毛澤東與抗日戰爭”學術研討會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8月20日,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與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在湖南韶山共同主辦了“毛澤東與抗日戰爭”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關於毛澤東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貢獻

與會者普遍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共產黨和毛澤東,才使全民族抗戰成為可能,才為抗日戰爭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証,這是不容辯駁的歷史事實。學者們指出,抗戰時期,毛澤東完成了一系列最重要的代表作,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解決了中國革命在軍事、政治、哲學、黨的建設、文化建設、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逐步達到成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倡導建立、堅持和發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凝聚了“浩浩蕩蕩”“千千萬萬”最廣大的同盟軍﹔制定並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以及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解決了弱國打敗強國的戰爭指導方略問題,使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提出並實施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理論和方針政策,打造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加強黨的建設,把黨建設成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武裝起來的、同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些,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關於毛澤東的抗日戰爭戰略思想

有學者指出,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戰略領導。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通過戰略預見、判斷、構想、部署和推進,實施了正確的戰略領導,擔負起了“抗日救國的總參謀部”的職責。有學者從毛澤東堅持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科學論述持久戰總戰略,部署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作戰,以及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四個方面,論述了毛澤東是如何對抗日戰爭全局進行戰略領導的。有學者指出,毛澤東制定戰略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先謀於局、后謀於略,略從局出,即首先對局勢作出正確判斷,再據此確定戰略、策略,並根據局勢變化對戰略策略及時進行調整。從本質上講,這一方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辯証關系在戰略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三)關於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及實踐

與會者通過對毛澤東批評關門主義、指導東北救亡運動、爭取東北軍、正確處理國共關系以及與國民黨有關人士書信來往等方面史實的研究,多維度展現了毛澤東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功績。有學者指出,王明在創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其態度存在一個從漠視到倡導,再由推動到變異的變化過程,原因就在於“對自己的事考慮得太少,對別人的事卻操心得太多了”﹔而毛澤東能夠領導中共,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始終堅持和捍衛無產階級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堅決捍衛民族利益,堅決貫徹獨立自主原則、堅決執行全面抗戰路線。兩相對照,進一步証明了毛澤東所提出的“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科學論斷。有學者提出,毛澤東不僅是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和維護者,也最早提出了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戰略構想,大膽指出應以是否反對法西斯作為劃分營壘的標准,積極爭取英美法等西方國家加入以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始終維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四)關於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文化建設思想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在抗戰時期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是偉大而獨特的理論貢獻。有學者指出,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啟發,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學術中國化”運動產生,毛澤東以科學的思想理論和豐富的學術實踐,深刻影響著這一運動的歷史進程。毛澤東倡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既為“學術中國化”運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同時又展開、補充和深化了“學術中國化”的內涵。

(五)運用新資料、新角度對基本史實進行深入研究

有學者對新公布的蕭向榮《東征瑣記》中的新史料進行深入挖掘,對紅軍東征決策作出的原因和目的、東征中的幾次重要戰斗、東征中毛澤東兩個重要報告等問題作了深入解讀,對紅軍東征研究起到補充作用,對毛澤東抗戰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細致梳理斯諾1939年9月再訪陝北的整個過程,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當時毛澤東對抗戰形勢的判斷與延安的抗戰生態,並有力澄清了關於“延安未曾遭受日軍飛機轟炸”的不實傳言。

此外,與會論文還從指導地方抗戰入手,研究毛澤東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貢獻。比如,毛澤東始終關注東北的抗戰形勢和抗戰工作,及時給予東北抗戰工作以指導,對東北地區廣大軍民的抗戰激情與抗戰斗志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也有學者從戰略戰術、政策方針和具體措施等角度,闡明了毛澤東抗戰思想對湖南抗戰的重要指導作用。(李宛聰)

二、“周恩來與中國力量”學術研討會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10月14日,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和淮陰師范學院聯合主辦的“周恩來與中國力量”學術研討會暨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會2015年年會在江蘇淮安召開。研討的主要內容集中於以下方面:

(一)關於周恩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和思想

學者們認為,周恩來作為中國共產黨“從事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個模范”,堅定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參與領導了黨在統一戰線方面的諸多重要工作,在抗戰、團結、進步的大旗下,凝聚各黨派共識、凝聚全中國人心、凝聚國內外力量,同仇敵愾,形成合力,為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恩來對建立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貢獻,是學者們討論較多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周恩來親歷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過程,作出了無可替代的獨特貢獻。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經歷著轉變與完善,周恩來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西安事變還是五次談判,周恩來都親自參與,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之后,周恩來更是全力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與鞏固,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分裂氣焰。

國際統戰問題也是學者熱議的內容。有的學者從《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中挖掘史料,對周恩來抗戰時期赴蘇療傷時在共產國際的活動,尤其是向共產國際和蘇聯說明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共產黨的情況,爭取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共的理解和支持作了新的歷史考察,填補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使得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加充實。

關於周恩來統戰思想及其淵源,與會學者認為,周恩來在《關於統一戰線工作》《關於統一戰線的策略方法和守則》《關於統一戰線情況及策略》《論統一戰線》等一系列報告和發言中,系統闡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進程、性質、特點、原則、策略、方法,特別強調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在統一戰線中的極端重要性,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還有學者做了更深層次的分析,認為周恩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理論淵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統一戰線思想,實踐基礎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統戰工作的經驗教訓。

(二)關於周恩來與抗戰時期的文化宣傳工作

文化宣傳工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周恩來統戰工作的重要內容,學者們對此做了深入研討。

領導國統區的文化宣傳運動是周恩來抗戰時期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有學者認為,周恩來關於國統區抗戰文化思想及文化實踐活動,始終引領著中國進步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思想上精神上極大地教育和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和文化界的進步力量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了抗日文化運動的“民族化、大眾化、民主化”。

對於周恩來與抗戰期間香港的文化運動,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認為無論是在重慶、南京,還是在延安,周恩來始終繼續指導著華南及香港地區中共領導下的抗戰斗爭,對香港以及與香港有關的文化界人士和文化運動,都給予了高度關注。通過抗戰期間對香港文化運動的領導,周恩來與香港文化界人士結下的不解之緣。

領導報刊媒體、堅守輿論陣地、積極開展抗日宣傳,也是周恩來抗戰時期在沒有硝煙的戰場打出的漂亮一仗。有學者認為,周恩來借助《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等傳播平台,團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編輯記者隊伍,有針對性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聲音,為抗戰指明方向,有效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同時,抓住外國記者對中國戰況和政局進行報道這一有利時機,廣交記者朋友,通過他們對中共的持續報道,出版的大量介紹中共的專著,來傳播中國抗戰聲音,展示中國抗戰力量。

有學者就周恩來與抗戰大后方黨的知識分子工作做了細致分析,認為周恩來就像一個窗口,通過真誠、細致的工作宣傳了黨的主張,樹立了黨的形象,贏得了人心,大大增強了黨在大后方知識分子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團結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軍隊”,促使他們投身到抗戰中來,發揮了“先鋒和橋梁的作用”,成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

(三)關於周恩來與各地抗戰

周恩來與地方抗戰的研究成為這次研討會的亮點之一,周恩來與山西抗戰、周恩來與東北抗日聯軍、周恩來抗戰時期的紹興之行、周恩來與抗戰時期的南開、周恩來與華南抗戰等研究細致而深入,頗具地方色彩。

對於周恩來與抗戰中的南開的研究,角度比較獨特。有學者認為,作為南開杰出校友,周恩來積極動員南開師生投身抗日,對南開校長和校友做了大量統戰工作,為團結全國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一致抗日增添了力量。他在南開師生中開展的宣傳動員工作和團結抗日工作,是其在抗戰時期致力於國共合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對南開校友開展進步話劇事業的鼓勵和支持,是其努力推動全國抗日宣傳高潮,促進全國抗戰文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小見大,從周恩來與南開的角度談他的統戰思想和統戰藝術,開闊了大家的視野。

有學者對抗戰時期周恩來的浙江之行做了梳理和分析,認為他向浙、閩、贛三省的黨組織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對三省黨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與浙江省國民黨要員黃紹竑會晤,共商團結抗戰、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抓住一切機會進行廣泛的抗日宣傳,大大鼓舞了群眾的抗戰斗志,對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浙江黨組織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指示,為浙江黨組織指明了工作方向,大大振奮了浙江軍民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周恩來的浙江之行,對於加強浙江黨的工作,鞏固與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唐蕊)

三、“劉少奇與中共七大”學術研討會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緬懷劉少奇的不朽功勛,2015年6月25日,由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會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聯合主辦的“劉少奇與中共七大”學術研討會在延安召開。與會學者圍繞以下主題進行了研討:

(一)關於劉少奇對中共七大的歷史貢獻

有學者指出,中共七大制定了正確的綱領和策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集中概括了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劉少奇對七大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推動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會上所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論黨》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推動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推動了七大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

有學者系統梳理了劉少奇在七大主題深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七大從籌備到召開,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過程,七大主題也幾經轉變。這一轉變過程,正是我們黨批判清算以王明為代表的中央蘇區時期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抗日戰爭初期的右傾錯誤,總結歷史經驗,從而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確立黨的新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劉少奇為七大主題的深化和七大的勝利召開,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關於劉少奇對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貢獻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黨的群眾路線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和概括,是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作的《論黨》中提出的。劉少奇在這一報告中把群眾路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系統闡述了貫徹和執行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

學者們還論述了劉少奇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有學者分析了劉少奇提出擴大黨內民主的歷史背景:一是新的歷史階段要求擴大黨內民主思想,二是新的歷史地位要求擴大黨內民主,三是延安整風為擴大黨內民主創造了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四是劉少奇提出擴大黨內民主有其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關於民主和集中之間的平衡,有學者指出,劉少奇在工作中採取“集中領導、分散經營”的政策。集中領導要求的是必須無條件執行黨的決議,既要反對鬧獨立性,又要反對盲目服從。分散經營是要求各個地區獨立地進行工作和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認真地研究上級的決議或指示精神,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執行。

(三)《論黨》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有學者指出,《論黨》是我們黨自誕生以來首次對黨章總綱和有關條文的正式解釋,也是對黨的建設理論和經驗的系統總結,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梳理了《論黨》從醞釀起草到大會宣讀的過程,認為這個過程也是七大籌備過程的一個縮影。這期間,中國共產黨經過了抗日戰爭的磨練,又通過整風運動使全黨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總結黨的建設理論便迫在眉睫。《論黨》是黨的理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黨的建設理論實現歷史性飛躍的顯著標志。有學者根據《論黨》的闡述,總結出七大黨章的若干個“第一次”:第一次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一次設立了總綱部分,並在黨章中第一次詳細規定了黨與群眾的關系﹔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並且在黨員義務中規定有“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一項﹔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把黨的群眾路線規定為“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

結合中央當前的戰略舉措,有學者指出:在新時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最主要的是要求共產黨員牢固樹立黨章意識,把黨章作為最基本的制度去遵循。劉少奇在《論黨》中所確立的理論原則、組織原則、政治原則、群眾路線原則、義務權利原則等一系列在黨的治理方面的原則性規定,為當前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寶貴教材和豐富經驗。

(四)關於從新角度開展劉少奇與七大的研究

本次研討會出現了一些研究劉少奇與七大的新角度。有學者將劉少奇對七大和八大的貢獻進行了對比,認為劉少奇對七大和八大的貢獻在性質上基本是相同的:一是會前通過解決路線問題為會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在七大召開前,劉少奇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思想》一文,在思想上為七大勝利召開作了充分准備。在八大召開前,劉少奇則把精力集中於協助毛澤東解決在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形勢下,應該選擇哪條路線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二是會中通過政治性報告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貢獻。其中,《論黨》深刻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中國革命的特點等問題,闡述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指導地位。八大上劉少奇所作的《政治報告》,則構成了八大政治路線的主要內容,亦是八大前后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三是會后堅決落實七大與八大確定的政治路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此外,還有學者通過《論黨》研究劉少奇的文風,認為他的文風具有高屋建瓴、新意迭出、旗幟鮮明、思維縝密、論述充分和平易近人六大特點。還有學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劉少奇關於干部管理、思想教育和白區工作的內容展開研究。(譚智俊)

四、“朱德與抗日戰爭”學術座談會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緬懷朱德為抗日戰爭作出的歷史貢獻,2015年6月6日,由朱德思想生平研究會主辦,南開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朱德與抗日戰爭”學術座談會在南開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一)關於朱德在抗日戰爭中體現出的品格風范。與會學者認為,朱德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品格風范是抗戰精神的重要內容,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和崇高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有以下幾點:誓死抵御外侮、堅定捍衛民族獨立和尊嚴的愛國精神,推動國內和解、始終從民族大義出發維護團結統一的寬廣胸懷,堅持理想信念、堅定維護和執行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強黨性,忠於職守、敢於擔當的意志品質,勤於學習、善於總結、苦干實干的優良作風,嚴於律己、平易近人、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二)關於朱德與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與會學者認為,抗日戰爭中朱德身負黨和軍隊的領導重任,率領八路軍挺進華北敵后抗戰,模范地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反磨擦斗爭中有理有利有節地打擊國民黨頑固派,維護了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的局面。

(三)關於朱德與抗日根據地建設。有學者以山東抗日根據地為例,從一個側面反映朱德對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重要貢獻,反映中國共產黨人對爭取抗日戰爭勝利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四)關於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時期是朱德人民戰爭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堅持發動“群眾戰”,堅決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抗擊日寇﹔靈活運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堅持以游擊戰爭抗擊日寇﹔不斷壯大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堅持以根據地為依托抗擊日寇﹔竭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抗擊日寇。

(五)關於朱德的戰略戰術思想。與會學者分別就朱德的運動戰思想、持久戰思想、“非對稱”作戰思想等戰略戰術展開深入交流,一致認為朱德在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中,指導廣大抗日軍民克服各種困難,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豐富實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戰略戰術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軍事指導理論的寶庫。

(六)關於朱德的軍隊教育思想。學者們認為,朱德在抗日戰爭中發表的一系列有關軍事教育思想和軍隊政治工作的論著,內容豐富,思想精深,對於提高我軍的軍事理論水平、軍隊戰斗力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我軍政治工作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深入研究朱德抗日戰爭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對於新形勢下我軍加強政治工作,充分發揮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朱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