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忆周恩来生活中如何厉行节约 详解11条家规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访谈节目。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公布并带头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3月5号将迎来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的纪念日,此时缅怀学习周总理也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周总理堪称是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老师,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周总理这方面的感人故事。周老师,您好,欢迎您。

周秉德:您好。

周恩来爱惜粮食:捡饭粒要克服手臂旧伤 不能随意摆动

主持人:不久前习近平同志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老百姓当中还开展了“光盘行动”,不要浪费饭菜。我们从小在课本和许多父辈、爷爷奶奶的故事当中听到周总理是一个特别勤俭节约的人。听说他把饭粒掉在桌子上都会捡起来,非常珍惜粮食,能否给我们讲一下周总理这方面勤俭节约故事。

周秉德:要说吃饭的话,伯父周恩来一直是非常俭朴的,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一荤一素一个汤,老两口。有时候一条鱼,两个人这顿饭没吃完,就等着下一顿再吃,不会说没吃完的就丢掉,实际也是“光盘行动”,那时候不这样叫就是了。一直就是要吃粗粮,那时候大家好象不太喜欢吃粗粮,都是精米精面的,标准粉或者是白米等等。咱们现在吃一些粗粮,好象是一种调剂,是健康时尚。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吃粗粮的,但是他坚持每个礼拜要吃上两三次的粗粮,他不能忘了本。因为原来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根本吃不上东西,忍饥挨饿的。即使到了淮安时期,也是很俭朴的,也都只能吃上个小米等等,所以,他们每周都要吃两三顿粗粮,不能忘了本。

在困难时期更是如此,那时候都是要粮票的。他把自己的粮票定得特别低,一个月加起来才32斤。一般的大人,男人是30,女士是26,但是他们就把粮食也定得特别低,只要够了就够了。只要是够了的话,不多拿一点点粮票。可是那时候东西,整个物资匮乏,喝牛奶的时候,一般都是一天一小瓶。在困难时期,一周喝两瓶,等于是三天喝一瓶。那时候的肉也特别少,大家油水特别少,他就把肉票让给我伯母,因为我伯母身体不好。另外,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接待外宾的场合,这样他还能够接触一些荤的东西,干脆肉都给我伯母吃。他处处爱节省,在吃饭桌上,掉一点饭粒,一定要捡起来的。有的卫士长在回忆时说,他的手是受伤的,不可以随意摆动的,吃饭时在手上沾了一个饭粒,他想舔,赶紧把饭粒拿掉,都很难很难,费了很大劲吃到嘴里,也不能浪费一点点。所以,他节省的意识是非常强的。

不仅仅是吃,在穿上也是这样。他担任了26年的总理,皮鞋只有三双,不肯要新的皮鞋。那个脚底经常坏了,经常就要换底换掌,别人给他买了他也不愿意穿,他就用原来老的,他不愿意穿新的,把衣服也穿得补了又补的,咱们都看见他的照片,一直都是很笔挺的、很整洁的。但是它里面是很多补的衣服,领子,因为那时候都是中山装,中山装就看见领口和袖口,只有袖口和领口是坏了的,过一些日子可以换一换比较白净的,其实里面的补丁是很多的。他的睡衣、睡袍也是。他过世之后,我专门向伯母要了一个破旧的衣服,也不是破,过去都是叫笑破不笑补,补的东西就可以,不是破的。当时他补了很多很多,一件蓝白条的睡袍,我拿在手上看,几十个补丁,上面有手绢、小毛巾、纱布等等补了很多。这是印象非常深的。

结果在他过世一周年的时候,国家博物馆,那时候叫革命博物馆,要办一个展览,知道了这件睡袍是这样,动员我伯母,我伯母又动员我,忍痛割爱交给他们,他们也确实展出了。我觉得,交给他们,给大家看,比摆在我自己箱子底里有意义多了。

主持人:那件睡袍还在博物馆?

周秉德:对。

主持人:您有的时候还会去看一看?

周秉德: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我相信他们会让我看的,但是他们事情也太多了,我也不去打扰他们了,但是在我记忆里面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了。

主持人:这就是老一代领导人,他们的作风。刚才周老师跟我们谈了很多问题,比如饭粒掉在桌子上,还有补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经常出去吃饭,看到餐厅里,小孩掉一粒米饭,根本不在意了,掉在地上一块苹果,就不要了,就怎么样。甚至更不用说带补丁的衣服,少数一些偏远的地区,比较远的,基本上城里的看不到补丁,这可能是一个传统,逐渐地就丢掉了。

周秉德:还是要从自己思想意识上注意这个问题的话,会坚持的。不一定都要补丁的衣服,但不去追求奢华。

主持人:现在每个人都是崇尚时尚,奢华、奢靡,有条件都是穿金戴银。

周秉德:我觉得那个奢华是非常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