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经验【4】

作者:尤国珍    发布时间:2014-07-18    来源:北京党史
分享到 :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经验

改革开放35年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历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文化产业两个历史阶段,逐步实现了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艰难转型,并最终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较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文化面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概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经验主要有四条:

一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必须遵循经济与文化互动关系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原理,社会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领域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文化领域的变革,虽然社会文化的变革会比较滞后和缓慢。党在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福利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生命。党在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的力度。没有充足的财政保障,很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注重“软硬兼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内容,也包括场馆设施等“硬”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优质、健康和科学的“软”内容,“硬”内容再强大也毫无作用;没有畅达完备的“硬”内容,“软”内容同样很难为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从而威力大减。既重视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内容,又重视场馆设施等“硬”内容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实现迅猛发展的重要经验。

四是党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个建立制度、遵守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党在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文化事业管理制度,其中又包括很多种具体的制度,如公共图书馆制度、基层“两馆”制度、各类文化机构的组织登记制度及其所得税课征制度、公益性文化团体的经营制度等等,有效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可持续性,很好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认识、领导和推动,紧紧围绕基本国情来展开,实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历史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借鉴。

[1]刘彦钊、孙鑫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纲领——学习邓小平同志第四次文代会<祝辞>及其他》,《中州学刊》1987年第6期。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11-212页。

[4][10]毛少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政策的转型与重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5-46页。

[5]《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6]陈鸣、胡杏:《我国文化事业管理制度改革30年回顾》,《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8]张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第25页。

[9][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求是》1996年第21期。

[12]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5页。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国文化报》2005年12月13日。

[14]《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6月17日。

[15]《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10日。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