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卢沟桥事变真相【2】

作者:吴志菲    发布时间:2017-07-19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当年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后升任第十五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就是指挥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最高长官,他曾得意洋洋地公开炫耀:“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引发战争的就是我。”他在笔记中也写道:“我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后来事件进一步扩大,导致卢沟桥事变终于发展成这次大东亚战争。”

显然,牟田口廉也率部向中国军队打响了第一枪,但他说发生大东亚战争是他个人的责任,这不符合历史,因为发动侵华战争是日本早就规划在其军事侵略的筹谋之中的。“我国的对华态度,换句话说,即经营大陆的理想,过去以至将来都应完全光明正大。”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时日本《宣传计划》所显示的国家意识与集团野心。

二战日本投降后,曾任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长的茂川秀和也承认: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枪“是日本放的”,“为了扩大两军冲突,指使部下鸣放鞭炮的是我”。

《大刀进行曲》背后的激昂与悲壮

7月8日,蒋介石电令在老家山东乐陵守孝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全国备战,并令二十六军孙连仲等部4个师归宋哲元指挥,支援二十九军作战。

得知事变发生后,宋哲元并没有立即返回任上,而只是让部下与日军虚与委蛇。直到南京方面派出了第二十六路军和庞炳勋等部北上支援,并于7月9日、10日两次来电催促,宋哲元才在11日离开家乡。但他并没有返回华北军政中心的北平去筹划抗战,而是直接前往天津,与日军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进行求和,并拒绝了中央军的北上增援。

尽管宋哲元当时没有下死令抵抗,但是处在前线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士仍然奋勇作战,其大刀队更是大显神威。年方19岁的战士陈永德一人就杀死日军9名,缴获13支枪,威名大震。7月12日《世界日报》以“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幅标题予以报道。

当时,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作曲家麦新被二十九军的事迹深深鼓舞,他感到热血奔涌、心潮澎湃,便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调,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且敢于血战到底的可贵精神和必胜信心,很快被传唱开来。

7月12日,10列军列分载着日军各种部队、附战车、汽车、弹药等,由山海关陆续西进,至傍晚已经有5列到达天津附近。同一日,800余名日军分乘战车、炮车和载重车,由通县逼近北平。卢沟桥附近的日军也没有按照约定撤退。

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后,下令拆除城内的防御工事,打开关闭数日的城门,谢绝全国各界赠送给二十九军的抗战劳军捐款。同时,继续与华北日军进行谈判。

26日下午,日军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二十九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同日,日军闯入广安门。27日中午,日军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发起总攻。

日军咄咄逼人的态度令宋哲元感到求和无路。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二十九军绝大多数官兵纷纷要求抗日。当天深夜,宋哲元与二十九军的将领一致表示,决心固守北平,誓与城垣共存亡。

7月27日深夜,南苑战事打响。宋哲元意识到南苑的重要性,命令预备队赵登禹一三二师迅速进驻南苑,以新锐之师阻击日军的进攻。此时南苑的守军包括三十七师一部、副军长佟麟阁率领的军部人员和军官教育团、学生兵兵团等。

当年由于军备紧张,学生兵们一直没有配备武器,直到卢沟桥事变之后,他们才真正被武装起来,每人发了100发子弹、4颗手榴弹,每个班配备一把轻型机关枪,开始练习射击和投弹。当然,每人还有一把明晃晃的大刀。由于大刀都没开刃,刚发下来的时候,附近村子里的铁匠都被请来,军营里到处都是霍霍磨刀声。

当年还没完全掌握军事技能的17岁学兵王延洲拿起枪走上了抗日一线。他在晚年回忆说:“当时,军训团全部打散了,多数人光荣牺牲了。”战斗中,王延洲负了伤。乘着天黑暴雨,王延洲等4人一起突围出来。休息时,王延洲感到大腿疼痛,这才发现自己被流弹击中了,左大腿内侧有一个小洞,用手一按,一颗子弹在里面跑来跑去。王延洲用两段树枝当筷子,咬着牙自己硬是把子弹“挖”了出来。

整个平津地区打得最惨烈的就是南苑之战。连日军中著名的勇将、当时担任华北驻屯军第一大队大队长的一木清直,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周年之际接受《朝日新闻》采访的时候,都不得不对中国学生兵们在南苑的英勇奋战表示钦佩——“面对面地死战也不肯退却”,“中国兵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战斗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不幸被机枪射中腿部,但他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他的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宋哲元在28日晚被迫率部由西直门出城,经长辛店撤往保定。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奉命率部向北平撤退过程中突遭日军伏击,他率部奋起反击,身受重伤,最终英勇牺牲,时年39岁。

29日,日军分南北两路向北平西郊推进,北平沦陷。一天之后,天津沦陷。中国华北大门从此洞开,日本军国主义鲸吞中国的阴谋终于粉墨登场,中国人民的8年抗战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