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推动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作者:丁开杰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治安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强调“健全依法维权和缓解纠纷机制”时,提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允许其形成气候”。战略方向已定,当务之急是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变迁的特征,坚持动态可持续的社会稳定观,在法治轨道上务实推动我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社会变迁倒逼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整个社会不断转型优化,呈现出四个突出的变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三重转型”。我国社会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三重转型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工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使得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市场意识冲击传统道德,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各种新的利益诉求需要获得表达和保障,亟须创新社会治安体制。第二个特征是“双维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活力不断增强,各种要素的流动范围扩大、流动速度加快,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在内的各种要素在区域间、城乡之间“双维流动”。流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成长中的烦恼”,对既有社会治安体制形成挑战。以流动人口为例,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到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5亿,已经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样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在补充城市劳动力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们不仅仅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需求,也对社会治安形成了压力。第三个特征是“两个开放”。对内对外“两个开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从对内来看,各种社会资源从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流动,提高了资源效率;从对外来看,我国加入WTO,经济高度融入全球化。全球化在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到社会稳定。第四个特征是“网络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短短10年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18亿,网站数为320万个。网络社会的到来对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着社会稳定。社会变迁不断倒逼我们对社会治安体制进行改革。

树立动态可持续的社会稳定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了一定的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稳定问题。他指出,“稳定要营造良好的政治局势;稳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要着眼于长治久安。”“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同样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他们分别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角度强调了社会稳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省委工作时就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增加提出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来抓稳定。他指出,“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新特点,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正确认识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全面分析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妥善把握工作展开的重点、步骤、时机与力度;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不断破解发展对稳定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探索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断建立完善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机制;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敏于洞察矛盾,敢于正视矛盾,勤于分析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学者们对社会稳定也提出了各自有区别但又有内在联系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可持续稳定观、积极稳定观、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动态稳定观等四种。倡导可持续稳定观的学者认为,应该追求建立在良性机制和健全制度基础上的健康持久的全局性稳定。倡导动态稳定观的学者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动态的稳定、现代的稳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维持一种静态的稳定、传统的稳定。传统的稳定以“堵”为主;现代的稳定则以“疏”为主。各种观点虽各有区别,侧重点不同,但其内在都追求一种动态、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稳定观。

务实推动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社会治安管理面临着很多挑战,社会治安体制亟待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应坚持动态可持续的社会稳定观,在如下六个重点领域着力推动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首先是城市管理体制。在快速城市化及城乡体制打破、人口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城管执法体制客观上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效率低下和行政机构膨胀等弊病。加之由于我国城管立法长期缺失,城市管理和执法又越来越复杂,叠加形成的矛盾越来越多,例如,城管与流动摊贩的冲突逐渐增多。城市管理体制亟须改革。

二是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在大力推进公安体制改革,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当前公安行政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公安机关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公安机关的非警务活动仍然很多,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不到位。行政成本高,机构臃肿。公安机关部门设置上下对口、趋同化现象严重;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职能重叠、上下一般粗;行政管理事务分工过细,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现象仍很突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扰民现象比较突出。此外,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行政透明度不高,形式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公安行政管理在方式和手段上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市场主体进入难,一旦进入又对其监管不严,行政权力与利益挂钩,执法趋利等问题。

三是社区警务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后,社区警务就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但是现行社区警务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一方面,现代社区警务理念尚未被各级公安机关完全接受,公安民警难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功能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区警务机关化倾向严重,警民关系淡薄。再就是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警务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警力不足,警务保障乏力,警务现代化科技化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城市社区警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农村社区警务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四是警察教育体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警察没有学历教育,他们的警察都是从社会上公开招募、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等录取之后,再来警察学校进行业务培训,成绩合格后就可以成为正式警察。借鉴美国模式,建立培训体制,废除警察教育的学历化是国际化潮流。而在我国,警察教育长期以来是学历教育,警察的专业素养无法保障。近年,我国开始酝酿对公安院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由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转变,但是改革仍然还处在初步阶段。

五是社区矫正制度。我国社区矫正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地区间的差别较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监督考察不到位的问题。以往对适用非监禁刑罪犯的执行是由罪犯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而派出所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社会服务、群众救助等主要职能,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考察并不是派出所的主要职能。再加上人力物力受限,对社区矫正对象存在监督考察不到位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没有配套措施。对于适用非监禁刑的罪犯如何教育改造,如何解决其实际困难,如何对其日常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帮教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三个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对适用非监禁刑罪犯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派出所一家孤掌难鸣,很难达到预期改造、教育的效果。

六是保安行业制度。自1984年深圳特区第一家保安公司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组建的保安公司由当初的十几家已发展到2000多家,从业人员就达200多万。2010年《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实施后,保安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中国私人保安业蓬勃发展。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保安行业一共有2767 家注册公司,年营业额约12 亿美元,雇用了超过200 万人。30年来,我国保安服务业迅速发展,在维护社会秩序、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保安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管理模式还不成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保安服务水平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客户单位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保安没有立法,在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管理力度上都显得不足。全国绝大多数保安公司存在队伍不稳、人员流动大、执勤守护短期行为多、人力资源严重枯竭等困难。

近期,我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工作应该包括如下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第二,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第三,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第四,继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五,进一步加大防范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第六,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第七,进一步加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警力下沉的长效机制,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第八,继续探索社区警务尤其是农村社区警务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解决好关系民生的各种现实问题。第九,加快保安工作的改革步伐,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保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保安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第十,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广泛动员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