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十月革命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作者:徐向梅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一、到底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

评价十月革命道路问题时,不少研究者喜欢把十月革命道路与十月革命后苏联发展道路合二为一。我认为二者应该区分开来。

那么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呢?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界定十月革命的性质。

应该说二月革命爆发前列宁还没有预见到革命能在这么近的时间内爆发,但是出于职业革命家的敏锐的政治嗅觉,列宁意识到了二月革命的爆发给俄国无产阶级提供的历史契机。列宁明确地提出了革命要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也就是从资产阶级掌权向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权过渡的问题。

列宁在这里提到的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说的也就是建立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那么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呢?列宁当时在反驳加米涅夫的指责时讲到:说我“指望”“这个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不对的。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直接提醒不要有这种想法”。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它的过去是专制制度、农奴制度,它的未来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列宁在这里是把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看作一种过渡形式,它的未来才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才是“走向社会主义”。可见,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所主张的这个革命第二阶段还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所界定的革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本质差别是政权在谁手里的问题。

十月武装起义的前夕,列宁在很多篇文章中阐释和强调了夺取政权的思想。列宁坚持举行武装起义,其目的就在于夺取政权,一点都不隐讳,“任何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渺小的无用之辈。”而许诺民众如果政权归苏维埃掌握就能够缔结和约实现和平、就能夺取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既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也是迎合群众对和平和土地的迫切要求借以争取群众的手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解决了政权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十月革命的结束。列宁在四年后总结革命的发展阶段时,把从191710月到19181月解散立宪会议都视为革命的第一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列宁认为革命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因为当时我们所完成的任务就是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尽管这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做了很多事情。在列宁看来,俄国革命还有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打赢三年国内战争和在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恢复元气几个阶段,总之就是在十月之后还有捍卫和巩固政权的阶段。

这样说来将十月革命的性质直接界定为社会主义革命就过于简单了。也许分两个层次来阐释它更为准确,那就是:十月革命从根本目标上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用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从具体目标上是为了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并捍卫政权,实现广大人民对和平和土地的迫切要求,它的未来是为争取社会主义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只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的一种性质。

界定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再来认识十月革命道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武装夺取政权并捍卫政权的斗争,十月革命道路是以暴力手段武装夺取政权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道路的道路。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布尔什维克路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及其他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政策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别是和平和土地问题,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在结束国内战争后才真正开始,有西方学者把整个二十年代称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试错期,实质说的也就是道路选择。

应该说苏联发展模式受到十月革命那几年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比如,正是因为十月革命发生的方式、当时国内各阶级和社会政治派别的力量对比,使得布尔什维克始终对保有政权处于紧张状态,以至于因为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处于劣势而最终驱散了立宪会议,也因此激发了国内的各种反对势力,引发了国内战争,进而才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无疑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但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不是十月革命所注定的结果,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所倡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如果不是因为列宁的早逝以及20年代末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的胜利可能就不会夭折,那么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可能是大大不同的。因此说不能把十月革命道路与苏联发展道路混同。二者一个是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是建设国家的道路。即便是在十月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前提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是存在着多种选择的。

二、十月革命是否俄国现代化的断裂

我在最近的几次与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接触的过程中,都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阻断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的道路,是俄国现代化的断裂。这个提法本身还是把十月革命与苏联发展道路合二为一了。那么我们就把它们合二为一来说,它是不是俄国现代化的断裂呢?

在我为会议提交的论文里引用了西方学者所著的《剑桥欧洲经济史》里面的很多数据,对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也就是加速工业化时期的发展情况与沙皇俄国最后几十年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进行了比对,也同英美等国可比时期进行了对比。这里我举几个简单的数字。据苏联官方统计,从1928-1937年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是18%,即便是按照西方最保守的估计也有10.5%。而在沙皇俄国最后几十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的1860-1913年间,俄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只有5%,就是达到峰值时期的19世纪最后10年也只有年均7%左右。苏联在这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无论是按苏联官方统计还是西方学者的测算都高于英美在19世纪任何一个时期的增长速度。代表着工业发展水平的制造业在1870年俄国占世界的3.7%1913年占5.5%1936-38年占18.5%。我在论文中也引用了俄罗斯经济学家对俄国经济百年来发展的描述,并与同期西方进行了比对,按照苏联官方数字,苏联时期比帝俄时期的经济指标增长了几十甚至上百倍。如果说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不能完全被认同,那么按照西方学者通常所做的折扣或者西方学者自己的测算,这些经济发展指标依然是惊人的。当然,发展是个多维的现象,这些数字所反映的也远不全面,但是它们仍然昭示着苏联时期的成就。

在描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苏联工业化特别是超工业化相伴生的惨痛和令人震惊的代价 ,比如说农业,比如说人口,比如说饥饿、强制劳动和死亡。

不过,我们在批评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途径的时候应该承认,工业化本身及其苏联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是布尔什维克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扩张所导致的紧迫感,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的尝试。这种尝试的结果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从经济或者工业化本身的角度依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当然,现代化问题是个更复杂的现象,单是从经济角度讲也还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视角,比如说,应该从研究1917年以前的俄国历史着手,研究那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工业化的进程、俄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等等,研究苏联时代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以及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研究同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当然,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不这样,不足以对“俄国现代化的断裂”的论点做出判断。无论如何,做出“现代化的断裂”这样的结论不能仅凭苏联经济在20世纪后几十年的停滞和苏联解体、俄罗斯重回资本主义道路这些事实,也不能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十年的衰退来作比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