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之殇——从苏联到俄罗斯

作者:徐向梅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9日    

从持续10年的增长到迅速陷入危机乃至衰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跌宕起伏受到关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俄罗斯经济呈现出这样一种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笔者试图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角去考察俄罗斯经济的一个本质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希望能找到答案。

  苏联崩溃的一个经济视角

谈苏联解体问题已近20年了,其中有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民族问题等等角度都涉及到。从经济方面来说,我觉得有一个角度谈的还是不够。以往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造成经济停滞乃至崩溃的根本原因,无疑这是对的。但是计划经济维持了几十年,为什么在80年代末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以致维持不下去了呢?不只是苏联自身,就连西方的一些苏联问题专家都没有预料到苏联经济的崩溃会在这个时候发生,应该说基本的看法是苏联经济是稳固的。那么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都知道苏联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抽取农业资源支持工业化造成农业发展长期滞后,比例严重失调。不过苏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能在战后和平时期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争雄。应该说,在苏联经济相对封闭运行的年代,还能够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但是进入19601970年代苏联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封闭的表象下,苏联经济已渐渐深深融入了国际贸易体系。至1989年苏联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2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渐露端倪。

举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简单说明:

一是粮食进口。苏联农业发展滞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粮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对需求日益严重的短缺,从而导致长期上进口量持续增长。俄罗斯在20世纪初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约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额的45%1960年代起,苏联粮食产量变得极不稳定,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间有10年粮食减产,1979年以后更是连续6年歉收。据西方估计,19811984年,苏联年均产粮1.71亿吨,而实际需求量为2.22.3亿吨。巨大的缺口促使政府大量进口粮食。在1980-1990年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在世界粮食进口总额中占16.4%。苏联粮食进口需求大幅增长的时期,正遭遇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小麦价格从1987年的每吨133美元涨到1989年的207美元。

二是石油出口。从1960年代苏联陆续发现大油田,石油开采量就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从年产不足2亿吨到6亿多吨,至1980年,石油和天然气已占苏联向经合组织国家出口额的67%。在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石油价格高企,在19731974年石油价格空前上涨,19791981年油价飙升。按照盖达尔的说法:苏联的“外贸平衡、收支平衡、居民的粮食供应、保持政治稳定,全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垦荒地的天然气怎样、石油开采的状况如何。”但从1985年开始,苏联石油开采量首次出现下降。而与此同时,石油价格开始先是缓慢而后快速下跌,甚至一度跌破10美元。

粮价上涨导致苏联的粮食进口出现困难,进而形成粮食供应危机,而用以支撑粮食进口的石油,开采量下降,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就造成了苏联经济空前的困难。当然如果在这个时候,苏联领导人能够做出准确和负责的决定,采取一整套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防止崩溃也不是不可能的,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

在俄国历史上因为粮食和饥饿问题引发的各种运动和革命不在少数。1917年二月革命的发端甚至就是“面包骚动”,大概谁都没有想到,就是从“面包骚动”开始,短短八天之内就埋葬了存续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对苏联解体进行经济学分析,过于僵化的计划体制无疑是其经济停滞的本质原因,但是如果没有80年代中期以后的石油价格暴跌,如果还能有石油美元维持庞大的粮食进口,也许戈尔巴乔夫就不会如此紧张,也就不需要一再向西方货币信贷机构做出政治上的让步,苏联的历史要重新解读也未可知。无论是石油价格下跌还是苏联国内出现粮食危机都不能说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而只是导火索,苏联崩溃固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是这导火索所以能引燃,则正是因为苏联经济根本上存在的结构问题。

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与衰退

最近几年我在做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对1999200810年的增长和接下来受国际危机影响出现的深度危机乃至衰退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俄罗斯最近一些年年均7%的高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的改善。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得更广一些,就会发现,俄罗斯最近一些年(2008年以前)的增长在转型国家中特别是在同样从苏联解体的阵痛中摆脱出来的独联体国家中并不显要,在能源净出口五国中连平均增长水平都达不到,甚至还比不上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几个能源净进口国。在俄罗斯增长最劲的2007年,其工业生产和和出口增长都达不到独联体国家的平均值。

而如果我们能把眼光再放得长远一些,不是只看增长的这10年,而是从转轨看起,也就是从1990年代初,从这样一个相对长的时段来考察,就会发现,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不只是不快,而且是缓慢的。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如农业、机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都远远没有恢复到苏联末期的水平,仍然以2007年为例,农业产值相当于1991年的3/4,机器制造业相当于当时的58.7%,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6.6%

横向和纵向考察的结果使我们得出结论,俄罗斯经济前面10年的增长不过是深度衰退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增长。

事情还不止于此,如果这样一种恢复性增长是建立在良性健康的结构基础上,我们就有理由期待其稳定和可持续性。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进行解构分析发现,尽管从三产比例上正趋向合理,但是苏联时期长期存在的重重轻轻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趋严重。而国民经济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支柱就是能源产业,这从对俄罗斯出口结构、GDP构成、GDP增长的价格因素等几方面的分析中都可以得到证实。俄罗斯经济依赖出口,出口依赖于能源和原材料(占到出口的80%),而经济对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依赖却又并非依靠这些行业自身的效率、产能和产量的提高,而是完全受价格因素的主导。可得数据的2004年在出口增长的35.9个百分点中,价格因素占到了24.9个点。在20051-5月,出口额同比上年增长37.6个点,其中价格因素就占了34个点。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是国际油价飙升时期,俄经济也呈现积极增长的态势,但是随着全球危机的蔓延和石油等俄主要出口品国际价格的持续下滑,俄罗斯从2008年秋季以后至2009年外贸出口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09GDP降幅达7.9%。俄罗斯成为这次全球危机中遭受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持续10年的高增长到危机再到如此迅速地陷入衰退,是什么原因使俄罗斯的经济如此脆弱?实质上新探讨的却是老问题,这个老不只说是俄罗斯转轨以来,而是苏联经济由来已久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俄罗斯经济从转轨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都处于危机和衰退状态。不可否认,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原有经济联系的断裂及市场分割与转轨模式所带来的制度调整是造成经济震荡的最重要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个时期石油价格高企,无疑会对国家偿还外债、平衡收支、经济改革乃至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遗憾的是,这个时期也正是石油价格低迷的时期,基本上是在十几美元一桶徘徊。

普京担任总统以来在政治和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这的确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普京执政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就走出了叶利钦时代的低迷,开始一路飚涨,从10美元的低位涨到2008年普京卸任、梅德韦杰夫继任后的140多美元。俄罗斯的GDP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外债问题的解决和国际储备的大幅度增加等等无不受益于此。无怪有人指普京是个福星。普京在总统卸任前发表的《俄罗斯2020年前的发展战略》一文中也承认,俄罗斯“还是未能摆脱惰性的能源型发展模式”。结构问题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困扰已久的问题,在俄罗斯转轨已近20年的今天,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分析这次国际危机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今天,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受到这样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危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危机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和伤害到国家经济,则取决于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对俄罗斯来说,其独特的也是本质的因素是其长期以来没能解决的国家发展模式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是其经济种类的单一性即资源依赖问题。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俄罗斯每次在危机来临时不只是无法躲避,而且总是深受其害。

长久以来学界对转轨问题都有比较高的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缺乏一个历史的视角,研究转轨及其后经济改革问题的视野基本上局限于苏联末期到俄罗斯时期。要知道转轨转的正是苏联的发展轨迹,因此不把这个轨迹研究透彻,就难以真正搞明白俄罗斯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不能真实地评价俄经济衰退和增长的水平与质量,也弄不懂俄罗斯转变发展模式,进行经济的结构转型为什么如此艰难。今天,俄罗斯经济已经处于危机后缓慢的恢复阶段,但是如何解决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结构问题,转变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无疑是其经济发展摆脱危机模式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对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从历史看到现在,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