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改革和初步建設【2】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倡導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重點發展人民的文學、藝術、戲劇、電影等文化事業。進步文藝界過去受到反動勢力的壓制,隻能通過迂回隱寓的方法表現民族、科學、大眾的文化主題。這一狀況在解放后根本改觀。1949年內,匯集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解放區優秀文藝作品的《中國人民文藝叢書》計53種全部出版,如歌劇《白毛女》、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帶給文藝界扑面而來的新鮮氣息。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於現實斗爭,深入社會生活,新創作出一大批以革命戰爭、民主改革為題材,啟發人民政治覺悟,鼓勵人民勞動熱情的優秀作品,如話劇《龍須溝》、歌劇《長征》、小說《銅牆鐵壁》、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歌曲《歌唱祖國》、電影《鋼鐵戰士》等,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國有著豐富的戲曲遺產,幾十萬戲曲藝人影響著幾千萬觀眾和聽眾。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團結這支重要的文藝隊伍,強調應當尊重一切受群眾喜愛的從舊社會過來的藝人,把他們看作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並動員他們積極地參加對舊文藝的改革。1951年春,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這一繁榮戲曲事業的方針。5月5日,政務院發布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戲、改人、改制”的任務,要求淨化戲曲舞台,整理傳統劇目,剔除舊戲曲中的封建毒素,鼓勵各種戲曲形式的自由競賽﹔要求戲曲藝人們在政治、文化和業務上加強學習﹔改革舊戲班、舊戲社中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在改革中,既反對對待藝術遺產的粗暴態度,又反對墨守成規、不求改進的保守思想。許多戲曲藝人,在參加各種社會政治活動中受到思想鍛煉和教育,提高了愛國政治熱情和創作積極性,主動清除舊戲曲中某些消極、有害的內容及丑化勞動人民形象的粗俗表演。經過改革產生的一批優秀劇目,在新的思想基礎上對舊有遺產加以整理,適合於人民文化需求和欣賞趣味的提高,格外受到群眾的歡迎。
書刊出版方面,按照《共同綱領》規定的“發展人民出版事業,並注重出版有益於人民的通俗書報”的方針,實行出版、印刷、發行企業的分工專業化,統一全國新華書店為國營的書刊發行機構,成立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規模較大的國營專業出版社及新華印刷廠﹔合理調整公私出版業的關系,按照專業分工的方向,劃分國營與私營出版社出書的范圍和重點。多年來為發展進步文化事業作出貢獻的生活、讀書、新知等書店,解放后合並成立三聯書店。在出版界歷史悠久、影響很大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等私營出版機構,也實行聯合經營,進而有步驟地實行公私合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設的中國科學院,是在接收舊中國的“中央研究院”、“國立北平研究院”及其所屬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有計劃地利用近現代科學成就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組織並指導全國的科學研究,以提高中國的科學研究水平。”根據學術研究與實際需要密切配合的方針,中國科學院合理分配科學人才,調整與充實院屬科研機構,指導建立地方科研機構,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並配合高等學校、產業部門、國防部門的科研機構,逐步建立比較完整的科研體系,為中國科學事業由近代以來的落伍逐漸走向振興打下初步基礎。同時,黨和政府還十分重視組織科學技術團體的工作,於1950年8月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這兩個全國性科技團體,在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推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科學技術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醫療衛生方面,1950年8月7日至19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確定“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新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據此,各級衛生部門開始在廣大農村、城市街區和工礦企業建立起基層衛生組織。全國還建立了各種專業防疫機構和防疫隊伍,並加強醫學教育,培養醫藥衛生人員。同時,著手改變解放前中醫受歧視的情況,以消除中西醫之間的隔閡,使中西醫藥衛生人員團結起來,既發展現代醫學,又發展傳統醫學,共同為人民服務。此外,針對抗美援朝期間美國對我國施行的細菌戰,全國還大規模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許多城市清除了舊社會幾十年積存的垃圾,整治了市區環境。以北京市成功治理臭水橫流的龍須溝為范例,全國城鄉落后的衛生面貌有了初步改觀。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