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2】
“一五”期間工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的100年。增長速度同世界其他國家同一時期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國內外貿易也顯著擴大。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474億元,比1952年增長71.3%﹔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1億美元,比1952年的19.4億美元增長59.8%。在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繼續實行進口替代政策,隨著我國工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工礦產品在出口貿易額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8%上升到1957年的28%。
教育、科學、文藝、醫療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各項事業獲得較快發展。由於經濟建設高潮中技術人員極為短缺,全社會形成了重視教育的氛圍。1957年,普通高等學校發展到229所,比1952年增長14%﹔在校學生44.1萬人,比1952年增長1.3倍﹔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77.8萬人,比1952年增長22.3%﹔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28.1萬人,比1952年增長1.5倍﹔小學在校學生6428.3萬人,比1952年增長25.8%。整個“一五”計劃期間,全國高等院校畢業生達27萬,超過1912年至1947年36年間21萬畢業生總和的28.5%。1957年全國科研機構共有580多個,研究人員2.8萬人,比1952年增長2倍多。到1957年,全國縣縣有醫院,鄉鄉有診所,共有病床位29.5萬張,比1952年增長84%。全國有中西醫生共計54.7萬人,醫療水平有所提高。全國城鄉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狀況都有顯著改善。
在國家財政和人民生活方面,五年間,全國物價基本穩定,國家財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結余。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1957年全國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達到108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2年提高24.5%,其中非農業居民為222元,比1952年提高31.7%,農民為82元,比1952年提高16.8%。同新中國成立前相比,這五年間我國社會保障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57年底,我國職工總數為3101萬人,比1952年增長93.4%。從1955年到1958年,在國家機關和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先后實行以工資制替代供給制、貨幣工資制替代工資分制的改革。職工工資水平在“一五”期間保持穩定的增長。1957年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年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實際增長30.3%。五年內,國家投資新建職工住宅9454萬平方米,拿出103億元的資金用於職工的勞動保險、醫藥費、福利費等﹔195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支付職工的勞保福利費已相當於工資總額的17.9%,比1952年的14%提高3.9個百分點。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農民的生活也有較大改善。由於農業稅率一直穩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五年中全國農民的收入增加30%。1957年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比1952年增長3.1倍。“一五”計劃期間,基本建立起公費醫療制度和醫療上的勞動保護制度,絕大多數國家公職人員、高等院校學生和工礦企業職工都能享受到有病就醫的經濟保証。在農村,對那些嚴重危害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治療,則採取了減免費用的辦法。普遍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后,又規定對老、弱、孤、寡、殘疾社員要保証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証年幼者受到教育和年老者死后安葬,使他們生養死葬都有依靠,並努力使這些“五保戶”增加收入。
第一個五年計劃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加速作用。同50年代大多數新獨立的、人均年增長率為2.5%左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經驗也是成功的。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一五”計劃時期,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多,在工業總產值增加額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的產值佔59.7%,比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高出11個百分點,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時期,因而是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
“一五”計劃特別是八大前后這段時期,黨在領導經濟建設上,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經濟,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宏觀計劃必須與微觀市場協調發展,等等,都得到很好的體現。在中國這樣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規模一定要和國力相適應,國家建設必須同人民生活相兼顧,要統籌兼顧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這些方針政策是保証“一五”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原因。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它雄辯地証明,黨的八大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完全正確的。
稿件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