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提升為黨的指導思想【2】

作者:石仲泉    發布時間:2012-12-10    來源:天津日報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新的指導思想,還由於它具有獨特的實踐優特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10年,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10年。從實踐層面看,科學發展觀至少有這樣四大特點:

一是科學內涵更具明確性。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很明確。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個內涵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確。作為第一要義的“發展”,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突出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作為基本要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中生產、工作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作為根本方法的“統籌兼顧”,是為了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一言以蔽之,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發展的科學性。隻要把握“科學”二字,就把握了它的本質和精髓。

二是思想要素更具實在性。

上述四大要素,除以人為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經過解讀,也很明白,且為大多數人達成共識以外,其他三要素都具有質朴的實在性,可謂一目了然,不會產生歧義。這裡要指出的是,這四大要素的實在性,還在於都是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要防止的偏向而提出的,因而有很強的實際針對性。科學發展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科學發展觀。發展首先要牢牢地抓好經濟發展。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是經濟發展的實力還很脆弱,二是經濟發展指數中的科技含量還需要大幅度提高,三是人均GDP指標還與發達國家差一大截。在當前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特別是在周邊局勢還不太平的國際環境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國家安全和人民福祉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科學發展觀就是用來科學指導“發展”這個主題的,離開了“發展”主題就沒有意義。因此,它的實在性和針對性是長期起作用的。

三是宣傳解讀更具普及性。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素既然都很明確和實在,不那麼抽象和虛泛,因此,它提出10年來,其認知度比較高,受眾面比較廣,普及層更大,連山村老嫗都懂得要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可謂深入人心。這既說明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很突出的理論成果,也說明它的提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是貫徹執行更具操作性。

科學發展觀既是理論體系,也有實施的明確規范。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提出時就強調了四大基本要求。即一是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任何時候都決不動搖﹔二是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三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四是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這樣的明確規定,不僅有利於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而且有利於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科學發展觀提出10年來,一直在講“深入貫徹落實”。10年的實踐証明,它提出的各項要求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不僅對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等方面,而且對於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都起了更為顯著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上述特點,也是它的顯著優點。1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在總體上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不能不說,與對它的“深入貫徹落實”有密切關系。它的上述優特性是將其提升為指導思想,以便長期堅持的重要原因。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