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的初步展開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2-18   
分享到 :

60年代前期,國際形勢出現新的動蕩,我國周邊形勢也逐漸緊張,美國對越南北方的戰爭逐步擴大。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工作中備戰的問題擺到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毛澤東表示要從准備戰爭的角度來考慮國內建設。在1964年五六月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問題前夕,毛澤東聽取有關“三五”計劃的匯報,講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提出,國民經濟有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工業是一個拳頭,基礎工業是屁股﹔要把基礎工業適當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適應。他還說到要搞酒泉鋼鐵廠和攀枝花鋼鐵廠。會議期間,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聽取會議分組討論情況的匯報時,毛澤東明確提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三五”計劃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和各中央局負責人開會,研究討論“三五”計劃問題。與會者一致擁護毛澤東的主張,認為應該在加強農業生產、解決人民吃穿用的同時,迅速展開三線建設,加強戰備。6月6日,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特別強調了備戰。他說:隻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麼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來,睡不著覺。

越南戰爭升級后,黨中央、國務院加快了三線建設的部署。1964年8月12日,毛澤東對總參謀部作戰部《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作了批示,並要求有關方面精心研究,逐步實施。根據毛澤東的指示,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把國務院的研究意見報告中央,初步提出三線建設的若干部署和實施意見。與此同時,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討論三線建設問題的會議。毛澤東在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准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提出現在工廠可以一分為二,搶時間遷到內地去﹔各省都要搬家,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証﹔新建項目都要擺在三線﹔一線能搬的項目要搬遷,短期不能見效的續建項目一律縮小建設規模﹔在不妨礙生產的條件下,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一線。這一決定標志著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由以大力發展農業、提高人民生活為中心,轉向了以加速三線建設、增強國防實力為中心的戰備軌道。

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決策之后,有關部門迅速從三個方面對西南、西北的三線建設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在三線建設新的工廠,擴建部分工廠,由國家計委負責組織﹔二是將一線的全國獨此一家的重要工廠和配合后方建設所必需的工廠搬遷到三線,由國家建委負責組織﹔三是組織好全國的工業生產,為三線建設提供設備和材料,由國家經委負責。隨后,又分別成立西南、西北三線建設指揮部,負責組織中央有關部門在三線地區新建、擴建、遷建項目的計劃協調和物資供應工作。

1964年下半年,有關方面對西南、西北、中南地區的鐵路、礦山、冶金和國防建設項目進行選點考察,初步選定一批廠址和鐵路線路,擬定了三線建設項目的總體布局。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發《一九六五年計劃綱要(草案)》,確定了三線建設的總目標,即採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縱深地區建立起一個工農業結合的、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比較完整的戰略后方基地。據不完全統計,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線部署的新建、擴建和續建大中型項目300多個,涉及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鐵道、交通、民航、紡織、輕工、水利以及農業、林業、商業、郵電、廣播、教育各個方面,其中以四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甘肅酒泉鋼鐵廠、成昆鐵路等鐵路干線,以及重慶兵器工業基地、成都航空工業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業基地和電子、光學儀器工業基地等為重點。

從1965年初起,全國各地建設隊伍陸續集中到三線地區,各種物資也源源不斷運往內地。各省、市、區也加快作出三線建設的安排。1964年10月18日,廣東省委向中央和中南局提出關於本省國防工業和三線建設的報告。報告就該省建設一系列小型兵工廠、化肥廠、軍械修配廠和將廣州及沿海城市部分民用工廠、高等學校遷至小三線等問題作出規劃。毛澤東對這個報告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周恩來約集有關負責人進行研究,提出關於一、二線后方建設和備戰工作的報告。報告提出了一、二線建設和備戰工作的七項內容,包括建設一批地方的軍工廠,從大城市搬遷一些必要的配套工廠到本省區的后方,並相應建設一些小煤礦、小電站,搞好公路、橋梁、渡口和通訊線路,建設一批儲備戰略物資的倉庫,加強農業建設,遷建或新建一些必要的醫院和學校等。這樣,就形成了大小三線建設全面展開、齊頭並進的局面。

從1965年夏起,三線建設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並在1965年至1966年形成一個小高潮。這時三線建設的主戰場在西南大三線,國家大幅度增加了對三線建設的投資。1965年國家計劃(包括中央和地方)安排用於三線的投資佔基建投資的近1/3﹔1966年計劃安排用於大小三線及其他戰備工程的投資佔到基建總投資的一半。為使三線建設能盡快形成生產能力,還對一、二線經濟建設採取“停”(停建一切新開工項目)、“縮”(壓縮在建項目)、“搬”(部分企事業單位全部搬到三線)、“分”(部分企事業單位分出一塊或兩塊遷往三線)、“幫”(從技術力量和設備方面對口幫助三線企業建設)等項措施。1965年8月召開的全國搬遷工作會議,確定立足於戰爭,搬遷項目實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則,國防尖端項目的建設則實行靠山、分散、隱蔽,有的還要進洞,即“山、散、洞”原則。隨后,大規模搬遷和建設工作迅即展開。從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由一線遷入三線的第一批工廠有49個。這實質上是國民經濟布局的一次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