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2】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25   
分享到 :

在討論兩個農業文件時,許多同志對文件草案回避嚴峻的現實,空講“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和“連續十幾年的大豐收”表示強烈不滿。有的同志指出:現在全國有近兩億人每年口糧在300斤以下,吃不飽肚子。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是過去在政策上對農民卡得太死,動不動就割“資本主義尾巴”,把農民挖得太苦了,農業上不去,主要是“左”傾錯誤作怪。有些同志還分析了人民公社體制上的弊端,提出了政社分開的主張。對農業學大寨,也有不少同志提出異議,指出全國情況千差萬別,怎麼能都搞成大寨一個模式?大家還提出了不少盡快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建議。有的同志說:不要怕農民富,如果認為農民富了就會產生資本主義,那我們隻有世世代代窮下去,那我們還干什麼革命呢?陳雲在發言中提出:“在三五年內,每年進口糧食可以達到兩千萬噸。我們不能到處緊張,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擺穩這一頭,就是擺穩了大多數,七億多人口穩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這是經濟措施中最大的一條。”這些意見和建議受到中央的重視,關於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根據大家的意見重新作了改寫。

在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總結講話時,很多人都贊成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會議印發了一批介紹國外和我國的香港、台灣怎樣迅速發展經濟的材料。不少同志看后提議:改變過去“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做法,充分利用對我們有利的國際形勢,在可能的條件下多吸收外國資金,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快建設速度﹔人大常委會應盡快制定有關接受外國貸款、借款、投資等方面的法律,鼓勵外商與我們合辦企業。

在討論1979年和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不少同志贊成全國計劃會議提出的“三個轉變”方針﹔同時,對粉碎“四人幫”后經濟工作中的急於求成傾向和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失調問題提出了批評,希望今后兩三年把比例失調的狀況大體調整過來,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再不要重犯1958年一哄而起的錯誤。陳雲在發言中還提醒大家:引進項目要循序而進,不要一擁而上﹔對生產和基本建設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根據這些意見,國務院開始對國民經濟計劃進行修改,從而使兩年來的急躁冒進傾向開始得到糾正。

會議的討論還涉及黨的建設、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等問題。與會同志結合過去的慘痛教訓指出:黨和國家遭受災難,主要原因就在於黨內民主生活、國家的民主生活和社會主義法制受到破壞。因此,應當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恢復中央書記處,成立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加強黨的建設﹔盡快制定各種法律,保証憲法規定的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

由於會議的內容大大超出原定的議題,會期也超出原定的時間。12月13日,會議舉行閉幕會,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分別講話。華國鋒在講話中就“兩個凡是”問題作了自我批評,承認“這兩句話考慮得不夠周全”,“在不同程度上束縛了大家的思想,不利於實事求是地落實黨的政策”。他宣布,會后將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確定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后的方針和任務。

葉劍英講了三點意見:(一)要有好的領導班子,特別是中央委員會要有好的領導班子。(二)要發揚民主,加強法制,人大常委會要盡快擔負起制定法律、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的責任。(三)要勤奮學習,解放思想。他說:“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是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而且是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對這樣一場革命,許多人還准備不足,思想不解放,所以,“我們要破除封建主義所造成的種種迷信,從禁錮中把我們的思想解放出來。”

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共分四個部分。

(一)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鄧小平對半年來黨內外熱烈開展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作了總結,批評了“兩個凡是”和個人崇拜,著重強調了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迫切任務。他說:“首先是解放思想。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

(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真正實行民主集中制。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因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