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
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
(1 9 9 7 年9 月1 2 日)
六、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意義。
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証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証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証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一)健全民主制度。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証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証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加強立法和監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聯系。要把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決策同立法結合起來。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提高決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鞏固我們黨同黨外人士的聯盟。繼續推進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范化、制度化,使之成為黨團結各界的重要渠道。鞏固和發展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加強民族工作,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僑務政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發揮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成為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擴大基層民主,保証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要健全民主選舉制度,實行政務和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組織職工參與改革和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堅決糾正壓制民主、強迫命令等錯誤行為。
(二)加強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零一零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証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建立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執法和司法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著重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法制建設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密結合,同步推進。
(三)推進機構改革。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直接阻礙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影響黨和群眾的關系。這個問題亟待解決,必須通盤考慮,組織專門力量,抓緊制定方案,積極推進。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權力切實交給企業﹔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提高為人民服務水平﹔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管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機構組織、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嚴格控制機構膨脹,堅決裁減冗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完善公務員制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干部隊伍。
(四)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我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監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監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部門要實行公開辦事制度。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加強對憲法和法律實施的監督,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加強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貫徹的監督,保証政令暢通。加強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督,防止濫用權力,嚴懲執法犯法、貪贓枉法。
(五)維護安定團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關系的調整,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出現了不少新情況和新變化,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認真負責、滿腔熱情地解決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對人民內部矛盾,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區別不同情況,正確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處理,防止矛盾激化。
搞好社會治安,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要加強政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加強教育和管理,落實責任制,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我們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規律,不斷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紀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於物質文明而言。隻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隻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要始終不渝地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干部和群眾。深入持久地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提倡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發揚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尊師重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識,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鼓勵創造發明。消除愚昧,反對封建迷信活動。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這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於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增強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新聞出版業要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優秀作品。
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科學、歷史、文化的遺產和革命文物的保護。積極推進衛生體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現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知識分子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努力成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同廣大工人、農民一起,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建功立業。
中國文化有著輝煌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我們一定會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同志們!在講了經濟、政治和文化任務之后,這裡要專門講一講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証。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我軍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科學指南。要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積極推進軍隊的建設和改革,把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我軍在七十年的光輝歷程中,所以能夠經受住各種考驗,不斷發展壯大,最根本的是靠黨的堅強領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指揮,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從嚴治軍,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發揚我軍優良傳統,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走在全社會前列。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加強教育訓練,提高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在八十年代裁減軍隊員額一百萬的基礎上,我國將在今后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五十萬。要重視科技強軍,加強國防科技研究,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防工業運行機制,逐步更新武器裝備。軍隊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勤儉建軍,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各級黨組織、政府和人民群眾要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工作,進一步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完善國防動員體制。繼續加強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公安、國家安全等部門的建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