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告訴了我們什麼

作者:賈高建    發布時間:2013-06-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學地回答了社會歷史領域一系列重大問題,為這一領域的認識和實踐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導。當前,要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自覺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論。

那麼,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歷史觀,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其方法論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涉及許多方面,從當前實際看,應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歷史領域與自然領域一樣,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作為實踐主體,又具有特殊的能動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創造性實踐。

與自然領域相比,社會歷史領域的確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自然領域中,各種自然事物按照自然屬性進行運動,客觀規律就通過這些自然的過程體現出來。而社會歷史領域中存在的卻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他們所進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所以,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什麼客觀規律,一切事情都因主體方面的不同而不同,這便是唯心史觀得以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認識論原因。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自己哲學的時候,突破了社會歷史領域的這種特殊性給人們造成的認識上的障礙,揭示了隱藏在各種歷史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他們指出,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人們要想在這一領域的活動中取得成功,就必須認識和遵循這些規律。當然,歷史唯物主義對客觀規律的強調並不意味著否定主體即人的能動作用,社會歷史規律終究是在人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本身所固有的辯証性質為主體選擇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必須強調遵循客觀規律,照客觀規律辦事﹔同時又重視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應該指出,我們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稱為“科學”,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承認客觀規律,以及為其所決定的歷史必然性。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科學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觀規律,這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尤其是當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遇到多種復雜矛盾的情況下,更應強調這一點。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沒有什麼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求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創造性地進行實踐。這決不是不顧客觀規律的任意而為,而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達到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並努力使行動與客觀規律的要求相符合,盡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誤。也隻有這樣,主體的能動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發揮。

社會結構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支配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又從根本上聯結在一起。因此,應把握好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和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即從一開始便是以一種整體的眼光看待社會及其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審視了社會結構體系中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構成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並揭示了這一聯系的內在機制,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支配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闡明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要求人們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尋求人和自然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必須充分重視社會結構體系的有機聯系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切實將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作為一個統一進程加以推進。這不僅是指在發展中兼顧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不能顧此失彼﹔而且還要使這些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之間達到一種有效的協調,克服各種失衡、錯位和脫節的現象。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認識它們之間有機聯系的內在機制,遵循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同時,還應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更好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