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軍的渡江作戰

作者:張震    發布時間:2014-04-04   
分享到 :

淮海戰役勝利后,我二野、三野百萬大軍前出於長江北岸,威脅國民黨江南基本統治區。其反動統治的中心地區——南京、上海,已經直接暴露在我軍強大攻勢之下。

(一)

渡江南進是我軍最高統帥部長期以來周密擘畫的戰略企圖。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最終實現這一企圖的時機才完全成熟。

早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初,面對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我軍曾確定敵進我進、外線出擊、逐步向南、進逼長江的戰略計劃。后來,由於客觀情況的變化,轉入外線作戰的設想數度推遲。經過一年的自衛戰爭,在內線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后,1947年夏秋之間,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出擊魯西南,並於7月23日提出:劉鄧大軍“直出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另以“葉、陶兩縱隊出閩浙贛,創造閩浙贛根據地”。此后,在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陳粟、陳謝兩軍與之互為犄角,密切協同,經略中原之時,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又於1948年初提出由粟裕同志率華野外線兵團分兩批渡江,創建並發展東南戰略根據地的重大決策。上述戰略計劃的基本意圖,就在於逐步將戰爭推移至蔣管區,以減輕我根據地連年戰爭的負擔,同時以強有力的軍事行動,威脅敵之腹心重地,扭轉敵攻我守的局面,奪取人民革命戰爭的戰略主動權。但由於敵強我弱的戰略形勢當時尚未根本改變,南渡長江的時機尚不成熟,因此,在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最高統帥部決定: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以大量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為爾后的渡江作戰、解放全中國創造條件。

1948年10月11日,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中再次提出渡江作戰的大體構想。要求我們華東野戰軍“以十一、十二兩月完成淮海戰役”(當時的戰役目的僅僅是殲滅黃伯韜和海州、兩淮地區之敵),然后仍分為東西兩兵團。東兵團(以大約五個縱隊組成)在蘇北、蘇中作戰,其余主力為西兵團,出豫皖兩省。還指示我們於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團轉移至中原,“三至七月同劉鄧協力作戰,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秋季你們主力大約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隨著我軍在南北兩線各個戰場上的勝利,渡江南進的條件日趨完備。中央軍委於1948年12月12日電示淮海前線總前委,提出准備在1949年5月或6月舉行渡江作戰的大體設想,並要求召開一次總前委會議加以商討。12月下旬,劉伯承、陳毅同志赴中央開會,具體研究確定了渡江作戰問題。

1949年元旦,毛澤東主席在《新年獻詞》中正式向全黨全軍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同時指出:“國民黨的主力在長江以北被消滅的結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軍今后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的作戰。”明確提出了“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戰略任務。接著,中共中央1月8日政治局會議對於目前形勢與我黨1949年任務的決議中再次提出:“一九四九年夏秋冬三季,我們應當爭取佔領湘、鄂、贛、蘇、皖、浙、閩、陝、甘等省的大部,其中有的省則是全部。”要求在“平津、淮海、太原、大同諸戰役以后,幾個大的野戰軍必須休整至少兩個月,完成渡江南進的諸項准備工作。然后有步驟地穩健地向南方進軍。”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中央軍委命令中野、華野在結束淮海戰役后,以兩個半月時間分五期(從1月15日起至3月31日止)進行整訓,“並完成渡江作戰諸項准備工作,待命出動”。

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上述指示,我華東野戰軍在勝利結束淮海戰役之后,迅速轉入整訓,加緊渡江南進的各項准備工作。華野前委於1月19日至26日在徐州東北賈汪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聽取了陳毅司令員關於1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議的傳達報告,對黨中央關於目前形勢的六條結論和1949年度的十七項任務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粟裕副司令員代表華野前委在會上作了關於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與華野全軍1949年六大工作任務的報告,其第一項任務就是:“在全國作戰總任務下,與兄弟兵團密切協同,堅決與完滿地完成1949年我軍的作戰任務,將革命進行到底”。粟裕同志特別強調,部隊整訓的目的就是為了過江。因為南進最困難的一關是渡江,我們兩個半月的休整,就是為了打過長江去,一切是為了如何渡過長江。因此,能不能順利地打過長江,決定於此次休整的好壞。他還說,過江不能光憑勇敢,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思想問題和物質准備問題,要反對“歇一歇”的思想,樹立遠離大后方作戰的觀念。陳毅司令員從對形勢的分析、民族立場與階級立場問題、任務問題、編制問題、政策與紀律問題、參謀工作、后勤工作、減租減息、以及會議傳達等九個方面為會議作了總結,前委擴大會議經過討論,作出了關於擁護《中央元月八日政治局會議對於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決議》的決議。

前委會議精神在各部隊進行了傳達貫徹。各單位一是針對部隊現實思想情況,深入開展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為中心的形勢任務教育和階級教育,黨的各項新區政策和城市政策紀律教育,以及與江南地方黨和游擊隊會師的教育等。二是對預定渡江地段實施大規模的戰役戰術偵察,在江南地方黨和游擊隊配合下,展開全面的偵察活動,初步查清了敵兵力分布、工事構筑和沿江兩岸地形情況,掌握了長江水情,為部隊擬定渡江登陸計劃提供了依據。三是針對渡江作戰這一新課題,開展以橫渡長江作戰為重點的技術、戰術和協同訓練。四是籌集船隻,訓練水手。根據分散籌集、統一分配、集中訓練的原則,團以上單位成立船舶管理機構,協同地方黨政機關籌集船隻,動員船工、漁民隨軍參戰。編組突擊、火力、運輸三種船隊,進行訓練,並構筑船舶隱蔽場所,防敵轟炸破壞。五是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開展規模巨大的支前工作。修復公路、鐵路、架設長途電話線,進行大規模的疏河開壩等工程保障,並集中大量糧草軍需,組織船隻,車輛和民工的龐大運輸隊伍,以保証我軍渡江作戰的需要。

賈汪會議后,華野全軍按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番號的規定,進行了整編。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轄第7、第8、第9、第10四個兵團。第7兵團以王建安為司令員,譚啟龍、姬鵬飛分任正副政治委員,轄第21、第22、第23、第35軍。第8兵團以陳士榘為司令員,袁仲賢、江渭清分任正副政治委員,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第9兵團以宋時輪為司令員,郭化若為政治委員,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第10兵團以葉飛為司令員,韋國清為政治委員,轄第28、第29、第31軍、兩廣縱隊。陳士榘參謀長調第8兵團工作后,我由華野副參謀長接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唐亮、鐘期光仍任野戰軍政治部正、副主任。劉瑞龍副參謀長改任后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與華野特種兵縱隊番號不變。華東軍區機關南下后,在山東另組山東軍區,以膠東軍區新5、新6師組成第32軍。在整編中,我們特別強調了加強團結,加強紀律性,展開了反對本位主義的教育。第三野戰軍整編任務的順利完成,使我三野全軍的正規化建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體制編制上保証了爾后渡江作戰的順利進行。

(二)

2月4日中午,粟裕同志告我:中央在2月3日關於渡江問題的指示電報中認為,“國民黨有在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撤至浙贛路一帶之兩種可能”,而目前“第二種可能性業已增加,即是說用解決北平問題的方法,和平地解決南京、蕪湖、鎮江、蘇州、無錫、杭州、上海等處的可能性業已增加,我們應當針對這兩種可能情況,准備兩種對付方法。”如果“國民黨仍然採取在京滬線組織堅決抵抗的方針,”則按原定計劃,“休整至三月底為止,准備四月渡江,五、六兩月奪取寧、鎮、錫、蘇、杭、蕪諸城”。如果國民黨改取棄守南京等城,“而將主力撤至浙贛線布防,則我們應作提早一個月行動的准備”,“休整至二月底為止,准備三月即行渡江,於佔領鎮江、蕪湖之后,即去佔領南京”,然后“逐步地去佔領蘇、杭”,部隊“可於佔領南京后再行休整”。據此,我們立即向各兵團發出《關於渡江偵察工作問題》的指示,規定了各兵團的偵察區域,明確了偵察的主要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並令各兵團按此即行派出偵察。並將此情況於當日報告了中央軍委。

2月5日晨,由司令部情報股重新整理標繪敵江防示意圖,展開各種作戰資料的准備工作。從2月6日開始,我與劉瑞龍等同志一起在作戰室反復研究了渡江作戰的具體問題。一是根據各單位派出偵察后所掌握的最新敵情資料,基本弄清了敵江防整個部署情況。其中,敵京滬杭警備總部湯恩伯所屬24個軍45萬人,布防在上海至湖口段沿江地區及浙贛線以北地區。第一線部隊共18個軍。即:淞滬警備司令部所屬第37、第52、第72軍防御金山衛、吳淞口至白峁口段﹔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御白峁口至鎮江段﹔第54軍位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部所屬第28、第45、第99軍防御鎮江以西之橋頭鎮至馬鞍山段,重點置於南京及兩浦(浦口、浦鎮)地區﹔第7綏靖區所屬第20、第66、第88軍防御馬鞍山至銅陵段,第17兵團之第106軍位涇縣、寧國地區為預備隊﹔第8兵團所屬第55、第68、第96軍防御銅陵至湖口段。上述江防之敵分別以一部兵力控制長江北岸之八圩港、三江營、兩浦、裕溪口、樅陽鎮、安慶、望江、湖口等據點及若干江心洲。第二線部隊共6個軍,即第18、第67、第73、第74、第85、第87軍等,配置於浙贛線及其以北地區。華中“剿總”白崇禧所屬16個軍25萬人,布防在湖口至巴東段沿江地區。敵海軍第2艦隊(各種艦艇89艘)位於長江下游,江防艦隊(各種艦艇44艘)位於長江中游。飛機300余架分別置於上海、南京、武漢等地,擔任支援陸軍守備任務。此外,美、英帝國主義的海軍艦艇一部,也停泊於上海及長江口,企圖伺機對我軍渡江行動進行干擾破壞。

二是具體研究了渡江作戰的地理環境條件,主要是對長江天險的特征及其兩岸的地質水文情況作到心中有數。我們感到江陰至蕪湖段江身向北彎曲,成一大弧形,利於我軍實施鉗形突擊,達成戰役合圍。平時長江中下游水流平穩,但安慶以東受潮汐影響較大,落潮時近岸邊有大小不等的泥灘或沙灘。每年春雨桃汛之際,水位漸漲,水流漸急,但對航渡影響不大。長江兩岸多半為土堤,多港汊,利於軍隊、船隻隱蔽和進行水上訓練。江內有數量較多的江心洲。下游各省除皖南、蘇南有部分山區與丘陵地外,多為水網稻田地,河港湖泊較多,不利於大兵團行動。

三是從我軍渡江作戰的主要困難入手,預籌對策。我們感到最主要的是:缺乏現代化渡江器材,我軍將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對付全部機械化的陸、海、空軍聯合作戰,所以要在部隊中廣泛開展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為中心的形勢任務教育,堅定全體指戰員敢打必勝的信心﹔部隊廣大指戰員多屬北方籍,不習水性,組織指揮大兵團強渡江河作戰經驗缺乏,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部隊關於航渡組織、登陸突破、步炮協同以及水上射擊、救護、游泳、劃船等戰術技術訓練﹔新解放區和江南新區基礎尚弱,后勤給養特別是糧食補充困難,需要作好充分的物資准備,制定周密的戰役后勤部署。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各部隊的特長,我們還建議將熟悉蘇南情況的第23軍和第20軍由第7、第9兵團分別調歸第10、第8兵團指揮,將熟悉蘇浙邊區和皖南情況的第24軍和第25軍由第8兵團分別調歸第7、第9兵團指揮。

2月8日,粟裕副司令員、譚震林副政委等去總前委參加會議,研究貫徹中央2月3日電報指示精神,具體商定渡江作戰部署。總前委會議討論決定了如下內容:(1)確定了渡江作戰時間。即3月半出動,3月底開始渡江。因為敵人正在固守沿江一線和京滬杭諸點,或將主力撤至浙贛路沿線兩策之間徘徊,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講,都有提前渡江的必要,也是一個難逢的戰機。從自然天候上看,3月底4月初長江水少,雨季未到,也便於渡江。當然,由於時間提前,一些准備工作可能比較倉促。但隻要加緊准備,是完全有可能和有把握的。(2)明確了渡江戰役部署。確定以三野4個兵團和二野1個兵團為第一梯隊,三野4個兵團分別在江陰、揚州段﹔南京東西段﹔蕪湖東西段﹔銅陵、貴池段展開﹔二野1個兵團在安慶東西段展開。二野另兩個兵團除以1個軍進至黃梅、宿鬆、望江段佯動外,其余5個軍作為總預備隊﹔主要突破地段選擇在蕪湖、安慶段。(3)關於各部隊開進問題。因三野兩個兵團已在兩淮及蚌埠以南,其余兩個兵團尚在宿縣東西地區,所以,擬先移一個兵團至合肥,另一個兵團於3月半出動,以半月行程到達江邊。三野指揮機關擬於3月初移合肥。二野各部因路程較遠,擬於3月初移至潢川、固始、六安之線,休整數日后,即向江邊指定位置開進。二野指揮機關擬於3月初移六安。此外,為保証渡江作戰的順利進行,總前委還建議立即成立安徽省委或以豫皖蘇分局移至合肥,以統一組織領導原江淮、皖西、豫皖蘇等解放區的力量,支援渡江作戰。並建議第四野戰軍以3個軍約20萬人迅速南下,於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部,以保障二野、三野的渡江行動。

中央軍委於2月11日復電總前委和華東局:“同意你們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的計劃,望你們按此時間准備一切”。為便於統一領導,協調行動,中共中央還決定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四同志參加華東局。並要求立即召開一次華東局會議具體研究渡江作戰諸問題,以及統一江淮、皖西和豫皖蘇地區的領導關系問題。中央還重新明確:“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華東局與總前委均直屬中央。”

2月18日至21日,三野前委於賈汪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2月8日關於“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電報指示,研究如何順利完成我黨從城市工人運動中產生,爾后走到農村,經過20多年又重新回到城市的根本性轉變問題。陳毅司令員做了重要報告。他指出,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毛主席提出的這一根本轉變的精神實質,如果堅持20多年來先農村后城市的觀點不加改變,跟不上革命飛速發展的形勢需要,這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單純強調動員一切力量放到城市,無限制地取給於農村,不是樹立無產階級的城市觀點,而是繼承資產階級的城市觀點,同樣也是錯誤的。陳毅同志還強調指出,軍隊作為一個戰斗隊又是一個工作隊的雙重任務,就是說要一面作戰、一面建設。人民解放軍是打仗打出來的,也是做群眾工作做出來的,不能認為現在大規模的戰爭階段已經過去,就產生輕敵麻痺的思想。同時,也要反對把形勢看得過於嚴重,產生恐美病。要反對單純軍事觀點,不學習城市政策,忽視城市建設的偏向,也要反對隻強調工作隊,借此脫離軍隊的個人主義願望。他說,今天軍事的重要性並未減輕,不能因為勝利沖昏了我們的頭腦,要把美帝國主義佔領我沿海城市列入我們的作戰計劃之內。我軍的作戰任務並未完結,許多敵人要我們去消滅,許多地方要我們去佔領。作為軍隊來講,第一位的問題是要把仗打好。即使全國勝利了,我們還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正規軍,並准備擊退任何帝國主義的進攻,還要防止敵人和我們打游擊,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減弱軍隊的重要性,而是要加重軍隊工作的任務。陳司令員的講話,使與會同志更加明確了人民解放軍作為一個戰斗隊的根本職能,以及立足於用戰斗方式渡江是全軍的基本任務。2月20日,在會議即將結束之際,第三野戰軍正式下達了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

前委擴大會議結束后,陳毅等同志赴中央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粟裕同志原定一同前往,但因長期指揮作戰,極度勞累,頭疼病復發,遂請假改赴濟南作短期休養。由我和唐亮、劉瑞龍同志主持召開了三野參謀長會議,具體研究了加強司令部工作、渡江物質准備、戰備訓練和部隊正規化建設問題。

(三)

2月底3月初,我三野部隊按預定計劃沿津浦路兩側南下,先后進抵長江北岸。第7兵團進至廬江地區,第9兵團進至無為、含山地區,第8兵團進至揚州、儀征地區,第10兵團進至靖江、泰興地區。按照中央軍委指示,為密切配合當時進行的和平談判,同時為渡江作戰創造條件,各兵團均派出部分部隊對妨礙我軍渡江准備的敵江北橋頭堡據點達成包圍封鎖,並以炮火控制江面,積極打擊敵人艦艇的活動,有效地控制渡口、船隻,開辟渡江交通要道,保障大部隊迫近江岸,全面展開渡江之前的各項准備。

在我軍兵臨長江之際,國共兩黨的和平談判也即將開始,中央軍委要求我軍作好先行攻佔浦口並炮擊南京的准備。3月1日,杰粟同志在赴濟休養臨行前,召集唐亮、鐘期光同志和我商定了具體攻擊部署。我即組織司令部擬定了攻佔浦口、炮擊南京的作戰預案,各兵團均依據野戰軍預定決心起草了作戰預備命令。3月6日,中央軍委決定,渡江作戰時間推遲一周。陳毅司令員、饒漱石政委也給我們發來電報,要求我們按軍委推遲渡江時間的決定充分作好准備工作。3月14日,我們下達了關於肅清江北橋頭堡作戰的指示。3月17日,中央軍委又來電告訴我們:“渡江戰斗之確定日期為四月十日。”並提出“攻佔浦口浦鎮的准確時間,必須由中央臨機決定。至於浦口浦鎮以外沿江各點之攻佔,則由你們自己規定攻擊時間。”據此,我們確定了攻佔浦口、炮擊南京和肅清江北橋頭堡的作戰部署。同時,考慮到為保持爾后渡江作戰的突然性,我們特向中央軍委建議,攻擊浦口作戰推遲至4月1日開始,以便與4月10日的渡江作戰相銜接。

中央軍委十分尊重前線指揮員的意見,於3月20日復電:攻佔兩浦如非渡江所必要,則以一個兵團監視該敵。江北岸據點4月2日開始攻擊,4月5日或6日完成此項任務,再以一周時間開辟港口並布置船隻,如此,則全軍可於4月13日或14日開始渡江。並征詢我們“如何盼復”。我們隨即按照中央軍委指示精神,加緊准備,調整部署,並決定三野指揮機關向南開進。出發之前,三野前委召開會議,聽取陳毅司令員關於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的傳達報告,大家對於毛澤東主席報告中講的:“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個戰斗隊。……對於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誤解和動搖”的光輝論斷,以及用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解決殘余國民黨軍的戰略思想,倍感英明正確,進一步統一了大家的思想認識,提高了我們以中央的方針、政策指導渡江戰役的自覺性。

3月23日夜,三野指揮機關按照預定部署,轉移至蚌埠以南孫家圩子。3月25日,總前委鄧小平、陳毅同志在這裡召集了三野兵團負責同志會議,聽取了我對第三野戰軍渡江准備工作的匯報,具體研究了渡江作戰的部署問題。鄧政委告訴我們,第二野戰軍第3、第4、第5兵團已於3月5日起,從阜陽、漯河、沈丘等地出發,向長江北岸挺進,4月初可分別進至樅陽鎮以北(第3兵團),高河埠以南(第5兵團),望江、宿鬆(第4兵團)地區。為配合二野、三野渡江,中央軍委已令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第40軍、第43軍分別由馬駒橋、馬頭鎮地區南下,大致於4月初可進抵湖北浠水及漢口以北地區。鄧政委還提出,擬以第3兵團附第15、第16軍肅清樅陽鎮至望江段,攻擊目標首先指向安慶。該部先頭已距安慶20余裡。白崇禧為保守武漢,已將安慶之第46軍西撤,第7軍、第48軍集結於平漢線。湯、白之間的矛盾可供我們利用。為統一協同動作,四野兩個軍歸二野指揮,並以主力出宣化店。力爭以兩個師兵力在4月10日前出現在宣化店,吸引白崇禧部主力,以配合二野、三野渡江。同時,總前委陳毅、鄧小平、譚震林同志還提出,中央軍委原定4月13日渡江之時,正是陰歷十六,月光通霄,不利於求得攻擊的突然性,因此,主張推遲到4月15日黃昏渡江。這樣,我們對總前委的整個渡江作戰部署及考慮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3月26日,會議繼續召開,大家聽取了譚震林同志關於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的傳達報告。會上,我們與各兵團負責同志研究了作戰部署問題。大家感到,在我百萬大軍直逼長江,擁有戰略戰役主動權的情況下,可採取寬大正面同時展開強渡與有重點的突擊相結合的打法,使敵防不勝防,以保証一舉渡江成功。我們還向各部明確:4月15日黃昏發起渡江﹔對於敵江北橋頭堡,凡對我准備工作及渡江無大妨礙者則不攻擊,凡對我准備無妨礙但對渡江有礙而又容易拔除者,則在渡江先一日或數日拔除之,凡對我准備及渡江妨礙甚大者,則視情況於4月2日或2日以后立即拔除﹔此外,還決定不攻浦口、浦鎮﹔將第26軍東移,加強東集團兵力﹔留第34、35軍在兩浦正面積極佯動牽制敵人。總前委首長批准了我們的意見,並於3月26日電告中央軍委。3月27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十五日發起渡江及對敵江北據點的處置。”

正當會議進行中,我們接到報告,國民黨首都警衛師師長王宴清率部起義,但為敵發現,僅少數人員乘船抵北岸。王宴清師長到野司后,我接見了他,並進一步了解了南京周圍地區的敵軍部署,以及南京市區內的情況。3月27日,我們繼續研究作戰部署問題,並聽取譚震林同志傳達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的報告。

3月28日,粟裕副司令員返回野司,我把整個部隊的作戰部署情況向他作了匯報。傍晚,我們再次研究作戰方案,最后確定野直東移泰州附近地區,加強東集團渡江方向的指揮,將主渡方向選擇於蘇中地區,以求迅速遮斷寧滬交通,切斷南京周圍敵之退路。隨后,我召集司令部各處長研究了野直東移與指揮所組成諸問題,指定專人分工負責,組織擬制行軍計劃與汽車分配等。3月31日晨,根據粟裕同志指示,我將整個作戰部署擬成電文致二野並報中央軍委。

3月31日,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在廣泛聽取各野戰軍情況報告基礎上,統籌全局,最終確定了渡江作戰的決心部署。當時,小平同志要陳毅同志擬草作戰計劃,陳毅同志遂告我起草一份包括兩大野戰軍行動的渡江作戰命令。我擬草后交陳毅同志轉呈小平同志審閱。鄧政委指示對大兵團指揮不能太具體,主要是說明戰役企圖、可能預案等即可,隨即小平同志親自草擬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戰役綱要,即《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4月1日午前,小平同志召集我們逐段討論了這一綱要,上報中央軍委並下發各野戰軍兵團以上單位。中央軍委很快於4月3日批准了這一戰役綱要。

《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全文共八個部分:第一,敵情。第二,我軍戰役目的,發起戰役時限。第三,我軍渡江后,敵軍可能的變化(四種變化)。第四,我軍的作戰綱領(共七項)。其中,規定了各階段(分三個階段)任務,要求戰役准備應圍繞主要方案進行,指出無論出現何種情況,割裂敵人各個殲滅是關鍵。第五,第一階段作戰部署。要求我軍分為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其中,第三野戰軍組成東、中兩集團,粟裕同志和我負責東集團(第8、第10兵團)﹔譚震林同志負責中集團(第7、第9兵團),並確定以上兩路(四個兵團)歸粟裕同志和我統一指揮。第二野戰軍(第3、第4、第5兵團)則組成西集團。第六,指揮與聯絡問題。第七,各種保障(由各野戰軍自定)。第八,基本綱要未盡事宜,隨戰役發展另以命令規定。

《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是周密計劃戰役,進行宏觀決策的典范,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綱要充分體現了我軍渡江戰役目的的堅決性。規定我軍要殲滅沿江與浙贛線之敵全部或大部,迅速奪佔蘇南、皖南及浙江全部。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戰役縱深達500余公裡。為此,綱要確定了我百萬大軍強渡長江的戰役布勢。以第二、第三野戰軍組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在總前委統一指揮下,在張黃港至望江段實施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求殲沿江防御之敵,突破長江天險。另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歸第二野戰軍指揮,位於武漢正面,在鄂豫、桐柏、江漢各軍區部隊配合下,箝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作戰。

綱要對我軍渡江后敵情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了細致分析,保証了戰役計劃的周密性。綱要分析指出了在我軍渡江后敵情的幾種變化可能性,即:(1)收縮兵力於京、滬、杭三角地區和南京、蕪湖地區,控制南京、上海、杭州、蕪湖、鎮江、無錫諸要點,並企圖於我東西兩軍相距甚遠之際,集結兵力與我突進至京滬線上之東線兵團實行決戰﹔而以蕪湖以西各部退至浙贛線上,以保障其退路。(2)向后撤收一線,在無錫、南京、蕪湖及其以南地帶布置防線,利用浙贛鐵路,迅速轉運兵力控制浙贛沿線,確保南京、蕪湖兩要點,並求割裂我東西兩軍之聯系。然后再視情況,或在京滬杭三角地區與我決戰,或退至浙贛線上與我決戰,或沿浙贛線作戰略之撤退。(3)主動放棄武進、鎮江、南京、蕪湖地段,沿江各敵全線向南退集浙贛線上和無錫、上海、杭州沿海地帶,以便利用鐵道和海口,作頑強之抵抗,或作有秩序之撤退。(4)在情況不利於撤退時,分別固守京、滬、杭諸點,以圖頑抗。綱要還針對上述可能情況,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行動預案,並強調指出:“隻要我軍渡江成功,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戰局的發展,均將發生於我有利之變化,並有可能演成敵人全部混亂的局面。”要求我軍應從最困難的情況出發,以准備敵乘我三個突擊集團相距甚遠之際,與我決戰為基本出發點。為此,我第三野戰軍兩集團渡江后,應並力對進,力求迅速會合,集結力量割裂包圍敵人﹔第二野戰軍渡江后以主力出浙贛路,在斷敵東西轉用兵力的通道同時,以一部兵力迅速東進,逐一接替第三野戰軍攻殲蕪湖、南京之敵的任務。

綱要既從大處著眼,提挈全軍,又不統的過死,充分體現了戰役計劃的靈活性。在賦予各野戰軍、兵團任務時,指出各部可根據情況的具體變化機斷專行。一些具體的打法及各項保障均由各野戰軍、兵團自定,指揮責任明確,保証了各級指揮員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給各級指揮員在作戰中根據情況變化實施臨機處置留有充分余地。《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是渡江作戰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所確定的具體設想,在渡江戰役中完全得到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