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正視歷史才能邁向未來【2】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研討會發言摘登
消除陰霾 走向光明
李春林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央電視台適時播出四集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內容重要,意義深遠。我們對這部紀錄片的出品單位和主創團隊秉持正確的歷史觀、弘揚正義的擔當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選材准,挖掘深,用事實說話,以道理服人。該片客觀准確地呈現了德日兩國對待二戰歷史的兩種不同態度以及產生的不同影響。戰后70年來,德國通過不懈努力,建立了反省侵略戰爭的系統機制,時刻提防納粹主義死灰復燃﹔而日本卻百般抵賴其侵略歷史,修改歷史教科書,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軍國主義陰魂不散,嚴重沖撞國際公理和正義底線。強烈的對比,讓人震撼,更讓人警醒。在對二戰的反思上,日本要向德國學習。日本隻有對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進行深刻反省、對被侵略國家的人民進行真誠道歉,才能走上人間正道。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世界需要《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這樣的紀錄片。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奉獻給觀眾的,就是一部形象的教科書、一注及時的清醒劑。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后,廣受關注和好評。今天,光明日報召開研討會,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紀錄片、觀看這部紀錄片,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精心呵護正義與和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消除陰霾,走向光明。我們期待更多的電視台都來播放這部紀錄片,更期待以這部紀錄片為開端,有更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
(作者為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珍愛和平 勿忘歷史
胡恩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的播出,拉開了中央電視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節目展映的大幕。該紀錄片以正確的歷史觀,通過豐富的史料和人物採訪客觀真實地展示了二戰后德國、日本不同的戰爭反思態度,揭示了日本軍國主義近年來意圖死灰復燃的現實狀況。
為拍好《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這部紀錄片,攝制組專程赴日進行採訪。採訪對象包括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日本侵華老兵、日本專家學者、和平人士及少數右翼分子等,查閱了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同時攝制組在國內拍攝了南京大屠殺遺址、731遺址等相關內容,並採訪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資料。在后期制作過程中,攝制組多次征求史學專家學者的意見,精心打磨,使該片在史實豐富性和視覺表現力上都有較好的提高。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在央視播出后,得到了許多觀眾的高度評價。許多觀眾收看后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感。有的網友認為:“這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歷史紀錄片!尤其是今天看的第二集,採訪翔實充分,既採訪了中國的學者,也採訪了日本的學者,甚至還採訪到日本侵華老兵,以及日本右翼分子,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給雙方公平的展示自己觀點的機會,然而恰恰是在這種針鋒相對的並置中,在對今天日本和德國社會現實的觀察中,紀錄片真實批判力爆發了出來!”有的網友說:“正如片中所展示的,德國人並沒有因為承認曾經的罪行而降低自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同樣日本也不可能通過對歷史問題的歪曲而提高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不敢承認真相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還有的網友說:“片子史料翔實,有些歷史畫面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太可惡!”
這部紀錄片是眾多專家學者、導演、攝制組共同努力的結果,體現了集體的智慧與汗水。它的成功播出告誡人們:珍愛和平,歷史不能忘記。
(作者為中央電視台副台長)
掩蓋錯誤 隻能生活在陰霾中
張海鵬
戰后日本社會缺乏對二戰歷史真誠反省的精神。明治維新以后,伴隨著日本資本主義成長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除了一些學者對日本軍國主義、帝國主義行為有深刻批判外,一般民眾,尤其是政治家不願意接觸這個話題。德國人民在反省戰爭行為時說我不愛德意志這個民族,德國總統說我不愛德國這個國家,這表明了德國人在反省二戰歷史時內心的痛苦與煎熬。日本不可能說這樣的話,他們沒有經歷這種煎熬。全世界都在紀念二戰勝利。今年德國總理默克爾還在5月10日到莫斯科訪問,到紅場無名烈士墓祭奠。而日本隻紀念8月15日的“終戰日”。以往還有日本政治家在8月15日到靖國神社祭奠甲級罪犯。日本政治家堅持對供奉在靖國神社的14名甲級罪犯祭奠活動,就是懷念、肯定、歌頌策劃亞洲戰爭策源地的戰爭罪犯。日本政治家的這種行為,導致了日本社會不願意承認侵略戰爭,日本右翼人士認為承認侵略是“自虐史觀”,對軍國主義時代依依不舍,與軍國主義精神相依為命。
德國人至今還在追訴納粹分子,立法禁止歌頌納粹行為。德國與法國聯手編寫歷史教科書,教育子孫后代,不要忘記希特勒德國的戰爭罪行。德國人這樣做是對歷史負責,子孫后代都要對歷史負責。能夠反省自己歷史的民族,能夠揭自己瘡疤的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當德國總理向華沙猶太人紀念碑俯身下跪時,時人評論道,勃蘭特跪下去,德意志站起來。這則評論是深刻的。
相反,日本社會出現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概念。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強調日本是“受害者”,閉口不提日本首先是“加害者”。這是一個撇開了“侵略”原罪,隻記住了“受害”的很奇怪的邏輯。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固然使日本人民受到了損害,但這是對戰爭策源地的懲罰。如果說損失,首先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帶來的,是日本戰爭策劃者帶給普通日本人的損失,賬要算到日本統治者身上。
客觀面對歷史,正確認識歷史,犯了再大的錯誤也可以新生,可以有機會擁抱光明的未來。在基本的歷史事實面前遮遮掩掩,沒有承認歷史錯誤的誠意,還想掩蓋錯誤,隻能生活在未來的陰霾之中。歷史事實是無情的,不尊重歷史的人將得不到歷史的尊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
直面歷史 勇於承擔
高洪
戰后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走一條深刻懺悔、反省,進而與戰爭受害國捐棄前嫌,贏得國際諒解的道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大和民族優越意識作祟與美國戰后對日政策是兩個最為突出的主要原因。明治維新后日本努力學習西方,大搞“富國強兵”,在對外侵略戰爭攫取暴利的同時也生成了一種扭曲的民族心理,即身為黃種人卻蔑視其他亞洲國家和民族,以躋身西方列強行列為榮,努力“脫亞入歐”。這種意識並未隨戰敗投降而消失,今天的民族保守主義政治家仍然迷戀著“近代歷史上的輝煌”。較之日本自身原因,美國戰后的對日政策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佔領期間,美國主導的盟軍總部的著眼點從鏟除滋生軍國主義溫床轉向利用日本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對抗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在美國的操控下日本與西方簽訂《舊金山和約》后,日本“回歸國際社會”在美國卵翼下生存,兩者間包含了無數姑息、縱容和利益交換。“片面媾和”的結果是和平進步力量受到壓制,日本戰前政客粉墨登場,甲級戰犯嫌疑不僅僥幸逃脫了歷史的審判,甚至可以重新執掌國柄,為美國的東亞戰略服務。
今天的日本政要為什麼寧肯背負沉重的政治包袱,也不肯真誠地反省歷史上的罪行呢?首先是安倍等人內心深處的錯誤史觀作祟,於是有了“侵略沒有明確定義”“從未詳細讀過《波茨坦公告》”之類的辯解,其本意則是否認對外侵略戰爭中的罪行,竭力回避戰敗投降的歷史事實。其次是右翼勢力興風作浪,通過篡改歷史教科書、毒化社會政治環境的鼓噪宣傳,推動政治右傾化日益深重。最后是日本大眾未能像戰后德國幾代人走過的“從回避到勇於承擔,進而達成理性認知”的過程。“亞洲的和解”是一個宏大的政治命題,也是當今日本最重大的政治過程和良心工程,如果安倍真想帶領日本越過“戰后”這道坎,就需要明白:正視歷史是東亞和解的必經之路,此外的一切機巧——無論是巧言令色、掩耳盜鈴、瞞天過海、欲蓋彌彰等都是徒勞無益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
日本應向德國學習
邸文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從歷史和現實的視野,以宏大清晰、真實的畫面,審視和揭示德日對二戰歷史反思截然不同的姿態,給觀眾一種視覺和心靈的強烈的震撼。
紀錄片以“大屠殺”和歷史教科書為切入點,對德日對戰爭罪行的不同態度進行剖析。德國對“否定迫害猶太人”“淡化納粹屠殺罪行”等行為,均給予法律制裁。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中不能回避納粹統治的歷史內容,教師必須對納粹統治深入講解,必須抵制美化第三帝國、淡化“大屠殺”罪行的言行。德國倡導同法、波、俄四國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在民眾中准確傳承歷史記憶。而在日本,右翼至今否認或模糊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在輿論和教育方面進行反宣傳,導致民眾認知混亂。日本右翼保守黨自民黨1955年對教科書進行篡改,否定“南京大屠殺”,把日本的“侵略”改成“進出”,禁用記敘歷史真實的教科書,向民眾灌輸篡改歷史的觀念。
紀錄片講述了日本和德國都因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保守右翼勢力政治家,利用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用否定和模糊戰爭責任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民族認同,宣揚一種虛假的民族榮譽感和錯誤的歷史觀。而德國面對本民族的歷史污點“戰爭罪行”,在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建起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警示人們歷史悲劇不能重演。德國將納粹德國的統治列為德國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頁,表明了鮮明的立場態度。
紀錄片從政治、社會民眾、精神文化、外交等多層面,以確鑿的史實,記錄了德國和日本對二戰史反思的不同姿態——正確反思與消極抵制。有日本民眾在參觀了日本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后在資料館的留言本中寫道:“必須要反省日本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日本在很多方面應該向德國學習。”這也是本片所要表達的態度。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日本必須為戰爭贖罪
李世安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採用對比的手法,展現了德日兩國對二戰歷史責任反思的不同態度和由此產生的不同后果。影片展現了德國承認戰爭責任的態度、歷史進程、具體事例以及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再現了德國對戰爭責任的深刻反思和真誠懺悔。大量事實說明,德國並不僅僅在口頭上承認戰爭責任,而且採取了非常切實具體的行動進行贖罪。
德國這樣做是為了向世界表明,德國是在為戰爭贖罪。德國對戰爭罪行的真誠懺悔,不僅沒有損害德國的榮譽,反而提高了德國的國際地位。德國對戰爭責任的深刻反思,消除了國際社會對德國發動未來戰爭的擔憂,從而對當代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反之,影片以大量事實揭露了戰后日本不思反省,不承認戰爭責任,不向中國、韓國等受其侵略的國家人民懺悔,更沒有放棄對外擴張的思想和行動的所作所為。日本不僅不承認戰爭責任,不反思自己的侵略罪行,未用實際行動來贖罪,相反,還繼續做傷害被日本侵略國家人民感情的事情,不僅把甲級戰犯供奉在靖國神社中,培養軍國主義精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右翼勢力還要求修改和平憲法,擴大軍備,對外繼續奉行擴張主義政策。
紀錄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對戰爭責任的反思,不僅是一個歷史問題,也不只是繼續傷害被侵略國家人民感情的問題,而且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國際政治問題,是一個關系到戰爭與和平的人類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日本不反思戰爭責任,不用實際行動爭取受害國家和人民的寬恕,反而打扮成“受害者”,試圖推翻戰后國際秩序,擴軍備戰,對外擴張,試圖反攻倒算。日本的所作所為,是在沿著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方向發展。這是非常危險的一種動向。
因此,為了維護二戰勝利成果,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日本必須對戰爭的責任進行反思,深刻反思戰爭責任和戰爭罪行,並採取行動爭取被侵略國家和人民的寬恕,日本要表明永不再發動侵略戰爭的誠心。隻有這樣,日本才可能採取措施,通過相應立法,徹底肅清軍國主義,真正放棄任何進行新戰爭的准備,世界也才可能得到持久和平。我們要正告日本軍國主義者,必須深刻反思,懸崖勒馬,放下屠刀,回頭是岸。否則,日本不僅得不到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寬恕,而且將自動成為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敵人。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會會長)
尊重生命 反對戰爭
朱劍利
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的看點如下:首先,必須尊重生命,反思人性。戰后的德國在這方面做得可圈可點,比較起來,日本相當一部分有影響的人卻否認大屠殺、活體解剖等事實。其次,必須善解各類沖突。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如何更好地、行之有效地、不靠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地解決爭端,這是千百年來人們思考的重大主題之一。
德國人民和政府在戰后痛定思痛,承認了戰爭罪行,承擔起了自己的戰爭責任,逐漸得到了受害國的諒解和信任。而在日本卻有相當一部分勢力有意回避、抹殺史實,甚至歪曲歷史,完全無助於受害國對其諒解,隻能在地區間制造越來越嚴重的不安。再次,必須勇於面向不敢正視的歷史。1970年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的下跪,既是德國人對戰爭罪責的承擔,又代表了德國政府和人民對於戰爭結束25年后德國和平發展模式的肯定和繼承。而日本始終未能很好地總結與各國、各民族和平共處的經驗與教訓,未能對於出現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的可能性產生警醒。因此,世界上一切憎惡戰爭、愛好和平的人們必須團結一致,警惕和壓制各種好戰勢力,根除戰爭源頭,找出適合於人類社會以和平而非戰爭手段持續發展的模式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