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金沙【3】

作者:黃新廷    發布時間:2015-09-24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麗江位於玉龍雪山腳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城,為納西族人民的聚居區。地處偏僻,交通極為不便,反動統治力量薄弱。納西族民風淳朴,漢文化傳播較久,不少人會講漢語,久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紅二、六軍團進入滇西以來,一路上嚴懲貪官污吏、打擊土豪劣紳、爭取開明士紳、救濟貧苦百姓、尊重少數民族習俗、宣傳抗日救國主張,納西族群眾早有所聞。我偵察分隊進駐麗江時,按照納西族人民逢年過節用紅色表示喜慶吉日的習俗每人做一朵大紅花,當我們騎著高頭大馬,口銜紅花,手持鋼槍,隊列整齊開進麗江,紀律嚴明,對人民和靄可親,敵人那種“紅軍紅眉毛,綠眼睛,殺人不眨眼”的反動宣傳就不攻自破了。當我們前衛部隊到達麗江時,麗江人民就推舉出數百名群眾代表在城南東元橋“接官亭”歡迎紅軍。他們手持彩旗,路邊擺著香案,打著“歡迎文軍”的橫幅,以表示對文明之師的敬意。這是部隊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之后,在新區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軍民魚水交融的場面。這天麗江壩子天氣晴朗,春意盎然,壩坡上山花爛漫。戰士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一掃連續行軍作戰的疲勞,自動整戎裝、齊步伐高唱戰歌向麗江城走去。我也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見景生情,不由得想到了根據地人民對革命的熾熱感情和我們肩負的革命重擔,頓時稍稍放鬆的情緒又被如何完成渡江大任的緊張思索所代替。當即命令騎兵分隊馬上出發到石鼓江邊偵察敵情,查找船隻,了解渡口水文、江情。石鼓距麗江約一百華裡為麗江所轄,麗江實際上是我軍此次渡江的前進基地。我們利用在麗江短暫停留時間緊張地完成渡江前的各項准備工作,一方面對部隊進行渡江動員,一方面廣泛接觸群眾。開獄釋放48名群眾,宣傳抗日救國政策,爭取群眾支援渡江。同時了解敵情地形選擇進軍路線,為軍團指揮部和后續部隊到達創造有利條件,一直忙到深夜。次日凌晨3時部隊就已整裝出發,天空閃耀著稀疏的晨星,山風吹來帶著幾分寒意。寂靜的山林,崎嶇蜿蜒的山間小路,被行軍行列的火把照亮,橫臥在麗江石鼓之間黑沉沉的鐵架山被這條火炬紅光攔腰切開。看著戰士們矯健的步伐,望著他們手裡高舉的火炬,我的心裡感到一陣激動:我們這個團有一千多人,紅軍中算是一個大團了。在洪湖蘇區能攻善戰,人民中享有盛譽。長征以來,在湖南瓦屋堂戰斗中打湘軍開通路,保証了軍團的行動。在貴州佯攻貴陽,解放石阡,轉戰烏蒙山區。入滇后攻宣威奪賓川打了不少好仗,紅軍處在逆境,戰士依然士氣高昂,雖然老區來的不少戰士已長眠地下,但是不少熱血青年的加入,使這支部隊始終保持著優良的戰斗作風。從賓川到麗江連續行軍作戰5天,部隊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到一地,干部、戰士自覺地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爭著搶著擔負艱巨任務,令行禁止,團結戰斗。戰士手中的火把照亮了滇西大地,給人民帶來了希望,給我自己倍添了完成任務的勇氣,有這樣好的戰士,有這樣好的部隊,還有什麼不可克服的困難呢!部隊不覺已經爬上了鐵架山的山頂,從山頂向下是數千米的陡坡,坎坷不平的小路越澗穿林崎嶇而下。這時天已蒙蒙亮,東方露出了魚肚白,行軍速度顯著加快,經雄古、沙壩到下午一兩點鐘即到達石鼓鎮。石鼓是一個小山鎮,座落在玉龍雪山西麓的山坡上,依山順勢層疊著一些土木結構的建筑群,眾多的草屋之中,間或有幾幢磚房、木樓突起。聽說鎮內有明代嘉靖年間建立的一個記功碑,厚而圓呈鼓形故而得名,只是渡江任務火急未敢偷暇觀賞。鎮子的腳下兩百多米便是有名的長江第一彎。向下俯視,金沙江的雄姿盡收眼底,鎮子左右兩側是綿延數百米的玉龍雪山與雲嶺山脈,山高澗深,石鼓就成了北進藏區、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我勒住滿身濕漉漉的戰馬,仰首遠眺,大江兩岸高峰相望,江面寬闊,江漩頻迭,水流湍急,向西望去,大江在兩山之間穿行,江岸忽而坦闊,忽而窄陡,如卡住幾處關隘。縱有重兵也難輕易通過﹔向北觀看大江陡轉,南岸高山屹立,岸邊有五六米的峭壁向前延伸逐漸形成峽谷,部隊無法行動。堵住石鼓山口。從石鼓以上渡江,是少兵勝強敵的理想渡江之處。面對大江我對總指揮部首長的崇敬心情油然而生。為完成渡江北上的任務,賀龍、任弼時首長胸懷大略,審時度勢,洞察地理民情,率領我們這支奔波萬裡在十幾萬敵軍的圍困堵截之中的一萬七千名紅軍,決定性地走了佯動昆明、強攻賓川、集結鶴慶三著好棋,把十幾萬追兵甩在百裡之外,疲命於筑碉守橋挖壕據守之中。當我們前鋒部隊飲馬金沙江畔時,敵人正忙著在梓裡橋邊陳兵布袋,做著一舉吃掉紅軍主力的黃梁美夢。我鬆開缰繩馳馬江邊,聽取了偵察分隊的敵情報告和找船情況﹔敵民團頭領汪家鼎已在我到達之前將渡船全部撤到北岸,民團散布在江北一帶山上,僅在石鼓渡口的海洛塘一處找到一隻未來得及撤走的木船。根據獲得的情報及總指揮部賦予前衛團的任務,我一方面向師首長匯報,一方面決定先利用這隻小船在水勢比較平緩的就近渡口先行渡江,佔領東岸灘頭,尋找船隻,勘察渡口,為大部隊過江創造條件。待部隊在江南岸柳林、麻子溝一帶隱蔽集結待命渡江時。天已近黃昏,紅日西沉,在夕陽余暉鋪襯下,哈巴雪山更顯得庄嚴雄偉,不一會兒,整個江面就被雪山的巨大身影所覆蓋,時間在提醒我要加快渡江速度,我注視著眼前這一隻能容下十幾二十人的小木船沉思,如從江面寬約五百米的石鼓擺渡,往返一次需一小時,勢必延緩過江時間。我隨即與身邊剛來的五名船工交談,根據他們提供的情況和偵察部隊現地偵察報告,我決定由船工掌舵組織部隊拉纖,將木船拖到上游木瓜寨渡口過江。戰士們經過岸邊大休息,看見了渡船后情緒高昂。大多在洪湖長江邊長大的小伙子爭相拉纖,不知哪位戰士唱起了川江號子,引起眾人響應,號子聲震撼了峽谷,余聲回蕩在山峰江水之間,久久不能消失。5華裡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我目測木瓜寨渡口江面寬約二百多米,約計往返一次需半小時,且對面鬆林密布,便於部隊隱蔽,是個理想的渡江之處。部署了渡江掩護部隊后,我與政委朱輝照、參謀長高利國同志簡短地交換了意見,決定由我先過江,組織部隊佔領灘頭陣地,控制各制高點,在江東岸沿江偵察。政委、參謀長在西岸組織部隊過江。當即我和通訊員乘上了第一船,由部隊早選派好的一個加強班隨我一同登船,三位船工掌舵搖櫓,我在船頭觀察對岸四處動靜,思索著過江后的行動。從船工們緊張嚴肅的表情上看得出他們也感到了手中舵櫓的分量不比以往,他們熟練地駕著這不尋常的一葉小舟,忽而奮力疾駛,忽而輕鬆擊水,很快地穿過激流到達彼岸。當我一腳踩到鋪滿卵石的江東岸時,心裡感到一陣興奮,關向應副政委“過江就是活路”的話語一下子變成了一條北上的坦途。時間不容我在江邊遐想,當第一支部隊渡過江時,晚霞早已消失,天空由蘭變灰,夜色很快籠罩了大地。我在東岸幾個要點派出了警戒,並派部隊迅速沿江北上,偵察敵情、地形,尋找船隻渡口。由於敵情威脅不大,為加快渡江速度,命令部隊點起鬆明火把,在兩岸登陸點堆起篝火。不少熱心的當地群眾也打著火把來到江邊幫助部隊渡江,有些膽子大的孩童也好奇地來到江邊目睹這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壯舉。按照預定計劃,我帶領已過江的先頭營沿江北上,隊伍舉著火把,行進在高低不平的坎坷江岸,大江奔騰南下,火龍雄壯北上。途中我們在鬆坪子得到了另一條木船,五名船工經過動員願助我軍渡江。這樣,我們又分出一部分隊伍在距木瓜寨僅六華裡的木取獨渡口過江,控制在手的灘頭,兩條木船的運力,眾多船工支援,被我軍神速行動嚇昏未醒的民團,南方籍戰士牽馬泅渡成功的喜訊,大大加快了渡江的速度。經一夜奮戰,我團於25日已全部渡江完畢,無一傷亡。紅六師在江西岸也沿江北上,與我們隔岸並進。這樣,石鼓以上百余裡灘頭四處渡口均在我控制之下。軍團部和五師部隊在麗江進一步發動群眾,動員數十名木匠鐵工扎木排,制簡易渡江工具。賀龍同志還親自給開明士紳寫信,曉以救國大義,動員他們獻出藏匿船隻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並於26日到達石鼓。在木瓜寨、木取獨、士可、格子四渡口,我軍征得木船六隻,木筏若干同時渡江。26日軍團部、五、六師一部已順利過江,六軍團也離開鶴慶,經九河、白漢場到達石鼓宿營。27日又擴大了巨甸余化達渡口,集中七條木船、28名船工在石鼓以上120華裡地段全線渡江。我軍通宵達旦,夜以繼日,上重下輕,梯次展開,形成渡江高潮,這天兩軍團主力大部均已渡江,總指揮部決定梯次收縮,最后留下上游余化達一個渡口由后衛部隊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