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日本右翼的戰時“建設東北”論

作者:孫瑜    發布時間:2015-12-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抗日戰爭結束已經七十載,日本對偽滿洲國的殖民統治早已被中蘇軍隊擊碎,留下的隻有對外侵略不堪回首的記憶。盡管事實確鑿,但戰后仍有日本右翼分子鼓噪日本統治東北時期所謂“建設東北”、“復興東北”論,誤導日本民眾,使中日兩國和平友好的理性交往偏離軌道。

日本右翼所謂“建設東北”論,主要宣揚偽滿時期日本對中國東北產業經濟、交通通信、文教衛生等方面開發的“高速度發展”和“貢獻”,夸耀其創造的所謂世界史“奇跡”,甚至認為是構成今日中國經濟社會建設的“楷模”,奠定了后來東北的工業基礎。該理論的主要依據是這一時期東北工業的“發展”變化,但其忽略了幾個關鍵性問題。

其一,九一八事變強行阻斷了東北原有的工業近代化之路,將其納入日本殖民掠奪體系之中。清末,東北就已出現了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和商辦等形式的企業。其中,官辦具有官僚資本主義性質﹔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具有兩重性,即以官僚資本為主體,兼有民族資本成分﹔商辦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中華民國建立后,在工業方面,除了以上形式,還有軍閥官僚投資。在“兩張”時代,東北逐漸形成了以奉系軍閥為首的官僚資本和當地民族資本長足發展的工業格局。其中,奉系資本以東三省兵工廠、東北大學工廠、皇姑屯鐵路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為代表,民族資本以大亨鐵工廠和順興鐵工廠為代表。總體上,這一時期奠定了以沈陽、大連、哈爾濱和圖們江流域城市為中心的民族工商業初步發展的工業格局。可以說,這一時期東北工業已初步步入近代化軌道,工業格局初具規模。但值此之際,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侵佔整個東北,嚴格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強行打斷了東北原有的工業近代化發展歷程,將之納入日本侵華和掠奪東北資源的殖民地工業體系之中。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兩張”時期東北工業近代化的成績和前景不應被忽略,它們也構成了偽滿時期東北產業冒進的基礎。

其二,偽滿時期東北工業的所謂“發展史”實際是東北人民的血淚史。在偽滿的工廠中,中國工人遭受日偽當局非人的待遇,當牛做馬,倍受摧殘。有的工廠要工人像犯人一樣建立指紋卡,立檔存查以防萬一,還要填寫完全有利於廠方的進廠保証書。工作時間不分晝夜,一律工作12小時,全年無休,任意延長工作時間和加大勞動強度的情況屢見不鮮。更有甚者,許多工人因勞累致死或被折磨而死。至今,中國東北仍有許多日本殘殺中國勞工留下的“萬人坑”,包括撫順萬人坑、遼源煤礦萬人坑、吉林市豐滿萬人坑、延吉老頭溝煤礦萬人坑、大栗子鐵礦萬人坑等。可見,在偽滿工業指標“虛高”之下,是中國人民付出的血的代價。家園尚可重建,人死不能復生。日本對這些勞工生命的無情剝奪既是我們國家的損失,更是其家人揮之不去的痛苦。此種罪惡如以財富的膨脹或工業指標的虛高來衡量,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