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黨的領袖人物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綜述【2】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2-14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五、“任弼時與中央蘇區”學術研討會

2015年4月17日,由任弼時研究中心和贛南師范學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聯合召開的“任弼時與中央蘇區”學術研討會在江西贛州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在研討中重點關注了以下問題:

(一)關於中央蘇區時期任弼時與政權建設。有學者指出,任弼時在中央蘇區時期,不但為大后方工作建言獻策,而且籌建了蘇區黨代大會與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推動了中央蘇區的土地改革,並建立起政府與群眾共同參與的代表會議制度,這一時期任弼時的許多思想與實踐為其后來在湘贛蘇區、湘鄂川黔蘇區乃至陝甘寧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做了思想上和實踐上的准備。

(二)關於中央蘇區時期任弼時與反“圍剿”斗爭。有學者認為,以任弼時為首的中央代表團,客觀評價了紅四軍前委的領導工作,默認了毛澤東反對“削蘿卜”戰術的主張,迎來中央蘇區幾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任弼時作為蘇區中央局的核心成員之一,作為中共中央“進攻路線”的傳達者和執行者,參與和領導了第二、三、四次的反“圍剿”斗爭,積極支持毛澤東、朱德的作戰方針,並努力做好戰爭動員和后方后勤保障工作。

(三)關於中央蘇區時期任弼時與黨的建設。任弼時在中央蘇區主要參與籌建和領導了中共蘇區中央局等黨組織建設工作,先后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局組織部長、副書記等職務。有學者指出,任弼時在中央蘇區時期,針對中央蘇區初期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建理論同中央蘇區黨建實踐相結合,提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建立健全黨的各級組織”“反對極端民主化傾向”“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等主張,加強了蘇區黨組織建設,發展和壯大了黨員隊伍,加強了黨的干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促進了中央蘇區黨的建設逐步走向正規化。

(四)關於任弼時與蘇區精神。與會學者認為,任弼時是踐行蘇區精神的楷模。在蘇區工作期間,任弼時以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黨性原則,以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精神風范,以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和人民的駱駝”。

(五)關於任弼時離開中央蘇區的原因。與會學者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學者指出,任弼時調離中央蘇區,是為了加強湘贛省蘇區的組織領導,粉碎國民黨軍隊“圍剿”,扭轉蘇區肅反混亂局面。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任弼時支持毛澤東,發表《什麼是進攻路線》,批評“單純軍事進攻”策略,因而遭到博古等人排擠和打擊。還有學者認為,任弼時調任湘贛省委書記的原因,除了批評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路線,更多的是臨危受命,不算預為布局。

通過研討,與會學者們認為,任弼時在中央蘇區的兩年對他革命生涯的特殊意義在於:為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維護和實踐中國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為他成為黨內組織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為他成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奠定了政治基礎。(夏靜雷潘敬國)

六、“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學術研討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由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舉辦的“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10月23日在武漢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開展了深入研討。

(一)關於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及其與“四個全面”的關系

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對黨和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特別是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出的奠基性貢獻。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本源,是在整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而且隨著歷史條件和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還會不斷地賦予其新的內涵。有學者認為,對於鄧小平理論不能各取所需、斷章取義,更不能覺得有利的、喜歡的、認可的就貫徹執行,感到不利的、不喜歡的、不認同的就束之高閣,甚至否定反對。需要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准確恰當地學習、研究和貫徹鄧小平理論,特別是重點研究那些以往重視不夠但具有超前性、預見性的論述和見解。還有學者認為,對鄧小平的研究不能隻局限於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進程,還應該從更廣闊的范圍、從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考察和研究。

與會學者充分肯定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並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討。有學者指出,鄧小平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發展動力、制度保障和核心理念問題,構成了他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思考的總體框架,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還有

學者認為,鄧小平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奠基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率先提出了小康社會概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最早提出了改革開放決策,特別是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二)關於鄧小平現代化發展戰略思想研究

與會學者充分肯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艱辛探索,這為新時期形成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前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諸多探索,既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而且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有學者認為,鄧小平把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概念轉化成屬於中國現代化范疇的小康社會,從而確立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標准、階段和路徑問題,也構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有以下特點: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目標﹔小康社會是一個中國概念,體現整個社會全面進步發展﹔小康社會不僅是國內生產的發展,還包括中國的國際作用﹔小康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是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有學者指出,鄧小平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三個有利於”為標准,以均衡發展和非均衡發展辯証統一為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共同富裕是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社會整體的富裕,而不是平均或同步富裕,基本主張是正當致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先富帶后富,在達到小康水平時必須注意防止兩極分化。

有學者認為,鄧小平探索和初步回答了執政和改革開放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並開始了改革開放條件下黨的自身建設新的偉大實踐,開啟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新時期黨的建設實踐過程中,鄧小平摒棄以往政治運動的方式,不僅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而且強調通過制度建設來保障黨的思想建設。

有學者指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的“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和“兩步走”戰略步驟,為改革開放后黨提出“三步走”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學者認為,“三步走”戰略,使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時間表。還有學者指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的確定,解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成為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共同為之團結奮斗的基點和前進方向,也為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計劃提供了依據。

(三)關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若干問題的探討

有學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難在全面,也成在全面、勝在全面。這一奮斗目標的提出,是對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重要發展。有學者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和重要裡程碑,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凝聚了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時代主題。

有學者指出,我國的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融於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措施、融入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在落實、落細上下功夫,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向既定的目標推進。

有學者認為,在當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是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問題,所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與領導方式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依法領導,逐步實現黨的領導法治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應有之義。

有學者指出,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要著重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亂為”和“為官不為”的問題,要充分體現“嚴”“實”相應的方法,努力實現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統一。有學者認為黨的規矩是政治生態的“淨化器”,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具有重要作用,十八大以來強調黨的紀律建設是對管黨治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既繼承了管黨治黨的優良傳統,又面對時代課題,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開拓創新,對於我們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重大意義。(許春濤楊炯毅)

七、“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

2015年6月18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陳雲思想生平研究會成立大會在中央文獻研究室舉行。與會者圍繞習近平同志在6月12日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進行了深入交流。會議認為,這一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學習和發揚陳雲的革命精神,向全黨提出“五個一定要”的要求,對於我們研究好、宣傳好、維護好黨的領袖人物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於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關於陳雲的思想方法

學者們指出,陳雲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楷模,他提出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十五字訣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貢獻,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領導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有學者認為,在新形勢下弘揚陳雲的實事求是精神,要像陳雲那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國情觀、問題觀、使命觀、統籌觀、務實觀。有學者指出,陳雲是實事求是對待黨的歷史的楷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提議和領導了平反冤假錯案,推進了撥亂反正的歷史進程。陳雲還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客觀公正地對待黨史、國史,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並指導人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研究黨史國史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汲取智慧。有學者論述了陳雲在新時期為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作出的重要貢獻:率先倡導“恢復黨的好作風”,撰寫文章闡述實事求是作風沖擊“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積極支持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還有學者總結了陳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歷史時期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和思考,從新的角度闡述了陳雲的求實作風。

有學者指出,陳雲始終強調學習的極端重要性,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強調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有學者認為,陳雲注重學習哲學,這是他能為黨和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重要思想來源,陳雲強調領導干部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頭腦,思想方法要搞對頭,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克服本領恐慌、應對執政新課題、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很有裨益。

(二)關於陳雲的經濟思想

有學者指出,陳雲為探索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規律,成功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作出重大貢獻。還有學者認為,陳雲對中國經濟飛躍發展路徑的探索具有重要貢獻。他在資源配置上積極推進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實踐,在經濟制度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構想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在發展理念上探索形成統籌協調發展觀並不斷豐富和完善。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形成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獨特路徑,也是中國經驗所在。有學者分析了陳雲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因時、因地、因事制宜,合理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的情況,指出陳雲在認識和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方面給我們留下寶貴經驗。有學者認為,陳雲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設的規模與速度、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為突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作出了創造性貢獻,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陳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研究也受到與會者的關注。有學者指出,陳雲為這條道路的開創,奠定了組織基礎、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制度和作風基礎、理論基礎,作出了獨特貢獻。有學者認為,陳雲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在社會主義

經濟中發揮市場作用的改革構想、主張“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針、積極支持對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突破,都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起了重要作用。關於陳雲晚年的思考與貢獻,有學者指出,陳雲晚年反復思考經濟建設中的一些重大戰略性問題,包括建設規模與國力的關系、工業與農業的關系、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大膽探索與總結經驗的關系、搞活經濟與中央權威的關系、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等,至今仍引人深思。

(三)關於陳雲的黨建思想

與會學者對陳雲的黨建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有學者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角度,總結了陳雲黨建思想的多方面豐富內容。還有學者從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嚴格黨風黨紀問題、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堅持實事求是等方面闡述了陳雲黨建思想的豐富內涵。有學者指出,陳雲精心指導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的研究、制定、通過和貫徹工作,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起了關鍵性作用。

(四)關於陳雲的品格風范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品格風范,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陳雲之所以能夠為黨和國家作出突出貢獻,源於他對共產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注重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等,尤其源於他極端重視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哲學,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學者概括了陳雲的八大政治風范:堅持理想、關注民生、堅持真理、重視領導藝術、善於謀劃戰略問題、胸襟寬闊、精於算賬、穩當,認為這些風范包含了他的政治智慧、政治素養、政治實踐和政治經驗,給人以深刻啟迪。還有學者指出,陳雲一生做到了永遠不脫離群眾,和人民息息相通,把人民擺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最大多數人民利益作為事業推進的“均衡點”,“真正為人民謀福利”是他的政治本色。(王達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