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鮮開城停戰談判的回憶

作者:解方    發布時間:2016-04-2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以后,經過五次戰役,打了很大的勝仗。到1951年6月,我們與鮮朝人民軍一起已經殲滅敵軍23萬余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使美帝侵略者不得不停下來談判。1951年7月10日,在戰線西部我方一側的重要城市開城開始舉行停戰談判,歷時兩年零17天。從此,朝鮮戰場上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互相交織,邊打邊談,斷斷續續,經過了漫長曲折的過程。

交戰雙方為什麼一下子就能開始談判呢?這還得從頭說起。志願軍入朝后,打了第一次戰役,這一下就把敵人打慌了。敵人發動侵略戰爭時,並未估計到中國會出兵。直到第一次戰役打響后,它才相信:噢,中國是出了兵!本來其先頭部隊已經到鴨綠江邊了,但它挨了打,向后退了一下,退到清川江一線。因為中國出的兵力很小,因此美國還繼續組織滅亡朝鮮的侵略,這就是第二次戰役的開始。敵人繼續進攻,志願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方針,邊打邊退,讓敵人驕傲,讓它犯錯誤,利用它對我們的力量估計不足,讓它大膽往前進攻。等它攻到德川——我們預定的反擊線上,就來一個反攻,一下子把敵人退路切斷了。然后,我們分割包圍,抓住一股就消滅一股,逼得它倉皇失措,一直逃回到“三八線”。這時正值聯合國開大會,他們耍了個花招,提出朝鮮問題應“和平”解決,實際上這是一個緩兵之計。它怕我們繼續向“三八線”進攻,它守不住。同時,它決定在聯合國組織一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來處理雙方停戰問題,這很明顯是一個花招。第一,它是不得已,不真誠的。第二,它想用聯合國來操縱(本來應該是交戰雙方直接談判)。第三,從主張上看,它是先停戰后談判。我們識破了它的陰謀,一方面揭穿它,一方面積極准備繼續舉行戰役,這就是第三次戰役。怎麼揭穿它呢?除了報紙之外,我們派出了由伍修權率領的代表團到聯合國去,利用聯合國講壇來揭穿它的陰謀,宣傳我們正確、合理的主張。同時,讓志願軍加緊准備第三次戰役。經過第三次戰役,一下子又把敵人從“三八線”打到“三七線”。進到“三七線”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漢城被我們收復了,這是很重要的。經過這次較量,敵人知道耍陰謀不行了,於是繼續進行軍事准備。他們想引誘我們南下,實際上要把我們引到洛東江一帶,他們好來一個第二次登陸。中朝雙方的領導和彭總識破了敵人的詭計,所以到了“三七線”后馬上停止了戰役追擊。第四次戰役是敵人主動進攻,我們是被動的。這時候我們已經背上漢城這個包袱,收復漢城對敵人來說是個很大震動,對國際上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朝鮮人民又非常高興,能收復這麼大一個城市確實不簡單。但是,現在敵人又進攻了,我們連續進行了三個戰役還沒得到兵源的補充,新生力量沒上來,可漢城又不能過早地放棄,因為收復這個城市后政治影響那麼大,那麼鼓舞人心,你要輕易放棄它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收復漢城之后參謀要出戰報發表這個戰果,彭總就說:哎,你們要控制一下呵,可不要過度地宣傳這個勝利。按現在我們的判斷,敵人不會輕易地就這樣罷手了,不可能。另外,從我們自己的力量來說,已經連續打了三個戰役,敵人再來進攻,我們隻能防守,遲早還得放棄漢城。彭總是有預見的。敵人果然來了,怎麼辦呢?一方面要抵抗,不能過早放棄漢城,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地做工作。彭總親自發電報向毛澤東、周恩來建議,要國內在輿論上做一點准備,我們不得已時要放棄漢城,現在沒有力量也沒有必要死守漢城。如果不作輿論上的准備,一旦放棄漢城就會處於被動地位。另外中朝兩國軍隊高級干部會議開完之后,彭總親自回國向黨中央匯報朝鮮戰爭情況,順便看看二線部隊改換蘇聯裝備究竟怎麼樣了,什麼時候才能裝備完畢,什麼時候才能進入朝鮮,以便確定下一個戰役在什麼時候打。他回國后,給黨中央提供了情況,使得黨中央做出了更正確的判斷。第四次戰役打的時間相當長,從政治上講,漢城那邊要頂的硬一點,付出代價也要打。我們限定了時間,要守多少天,守到哪條線才能往回退。另外還有一個季節的原因,我們過漢江的時候是封凍的,越打天氣越暖和了,如果后面一解凍,部隊撤都撤不回來。所以這一條也限制你到時候非退不行,要不就成了“背水之戰”。因此到了漢江要解凍了,我們就放棄了漢城。這時,國內援朝准備加緊了,新生的部隊陸續開進了朝鮮,這就轉入第五次戰役。第五次戰役比第一、二、三次戰役規模大多了。這次戰役是我們進攻敵人,雖未取得預想的那麼大的戰果,但是意義是很大的。

經過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使敵人認識到一個問題:中國是決心把朝鮮戰爭進行下去的,即使付出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這點敵人開始時不清楚,現在清楚了,他們想用武裝力量來滅亡朝鮮是辦不到的。在這樣一個軍事形勢下,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美國一個廣播節目裡發表演說,建議朝鮮交戰雙方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他一提出這個建議,當時的“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同意進行停戰談判。他提議立刻進行談判,地點是在丹麥船上。同時也講到:交戰持續一天,雙方都會有損失,我們寧願提早會晤,提早談判。這看出他們有一種迫切的心情。這樣咱們就從容不迫了,馬立克提出建議,李奇微首先響應了。我們通過金日成、彭德懷作出答復,說可以談判,時間在7月10日到15日期間,地點在雙方接觸線上的開城。他們也同意在開城,而且說他們的代表團將乘自己的車到開城來,同時在車上帶個大的“臂章”——大白旗。二者態度對比起來完全可以看出,談判時機到來了。但是如果沒有我們在戰場上的勝利,沒有武裝力量的基礎,他們是不可能同我們談判的。

對於談判的各項事宜,如會場的選擇、布置、警戒等等,我們事先都做了准備。由於我們控制的地區還在開城以東幾十裡,因此我們特別抽調了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原三五九旅,以后是四十七軍的一個師負責警戒。會場設置在朝鮮一個大地主的庄園裡。他們每天來,一部分從公路來,其代表坐直升飛機來。他們每次來都跟我們先聯絡好,我們放他們過來。他們有一定的識別記號,原來的那種驕氣,一下子受到我們的約束和控制,他們是很不舒服的。但是你要談判,不遵守這些不行。就這樣,7月10日開始了正式談判。

雙方由敵對的情況轉入面對面的談判,許多細節問題都要考慮到。首先碰到的問題還不是談的程序,而是見面的程序。雙方代表談判前都先派出聯絡官,聯絡官可以談得具體一點,如雙方代表團來經過什麼路線,所坐汽車停在什麼地方,直升飛機降落的地點,來了后在什麼地方休息等等都由聯絡官們具體商談。因為雙方聯絡官都接觸過了,到時候就分別由聯絡官介紹雙方代表,我們稱為“朝中人民軍隊代表團”,他們叫“聯合國軍代表團”。我們這個代表團參加停戰談判還是頭一次。一坐下,他們就抱上來一面聯合國旗,這一下將了我們的軍,我們事先沒有准備旗子。在談判桌上就是這一點事也不能讓步,這是斗爭,輸一局都不行,於是我們馬上回去准備。打什麼旗子?當然得打朝鮮旗子,開城那地方准備得還是挺快的,上午告訴他們,下午就抱來一面大旗,這個旗比他們的高得多,這下我們坐在那裡就很安然了,而他們就有點說不出來的味道。談判時就是在這些小地方也是不能叫他們輕視的。

發言的時候,我方均由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發言,發言稿都是我們准備的,一些重要發言稿須報我黨中央和金日成批准。每次談判前我們都對敵人會提出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回答,怎樣提出我們的主張,原來准備的發言稿要修改什麼,中央回電是批准還是不批准,有什麼新的指示等等問題進行充分的研究,這是很細致、周密的工作,出一點漏洞都會被敵人利用。一切安排妥當后,會談開始。談哪幾個問題呢?他們有他們的主張,我們有我們的主張,但是他們提出了三點共性的問題:第一個是分界線問題。第二個是停戰問題,停戰要有保証,停戰由誰來監督,規定哪些限制等等,也就是保障停戰的穩定,不增加新的力量。第三個是戰俘問題,停戰就應該交換雙方戰俘。他們提出這三個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反對,因為在議事日程上這幾個題目都是要討論的。但是具體的還有很多爭論。我們提出加上第四點,就是撤退外國軍隊問題,也就是政治解決朝鮮問題。我們算外國軍隊,撤出。但是你們美國軍隊也要撤出。然而也就為了議程是四個問題還是三個問題就爭論了十幾天。為什麼談判進行了兩年零17天?僅為這事就爭了十幾天,我們主張四個,他們主張三個,最后他們不得不同意談四個問題,但他們不明顯提出來叫撤退外國軍隊,而叫做政治解決朝鮮問題。遺憾的是這一條到現在也未實現。1954年開日內瓦會議,周恩來親自去,美國代表是杜勒斯,想在日內瓦會議上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沒有解決,到現在還是問題。

在討論分界線問題、即在什麼線上停下來時,美國一下子就提出來一個方案,並劃出圖來,要把分界線劃到平壤、元山以北。事實上雙方部隊都在“三八線”附近停下來,他要劃在平壤、元山以北,那咱們還得撤退幾百裡,這怎麼行!他們一拿出這方案,我們志願軍幾個代表臉都氣黃了,簡直太無道理了!而他們提出的理由是:這次作戰,你們隻有一軍——陸軍,“聯合國軍”是三軍——陸、海、空軍,海軍把朝鮮全部海面都控制了,空軍把朝鮮全部領空都控制了,停戰時必須把雙方實力體現出來,要得到補償。實際上是要朝鮮部隊從停戰線撤退,給他12000平方公裡土地。他們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要通過談判得到,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在戰場上拿不到的,在談判中也休想拿到。志願軍出兵的時候,叫“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呵!12000平方公裡怎麼能夠給它?我們馬上就把他們頂回去了,我們的理由是:你們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想在會場上得到是妄想。我們隻有一軍就把你們打到這般情景,我們要是三軍作戰你們早就完了。這一點他們是無法駁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