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日內瓦會議的軍事談判【2】
從1954年4月26日日內瓦會議召開到7月21日結束,會議可分為兩個階段。從4月26日開幕到6月15日休會,為會議的第一階段,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支問題交叉進行。有關朝鮮問題的會談,有18個國家參加,即中、朝、蘇和以聯合國軍為名義侵略朝鮮的15個國家,及南朝鮮李承晚集團。主要議題是實現朝鮮的和平統一和撤軍,朝鮮的局勢已不存在停戰問題,因為協定在1953年7月就已經簽字,這時,朝鮮的主要問題是通過和平選舉實現南北方統一和美國及其他外國軍隊撤離朝鮮。但美國反對和平,竭力阻撓會談取得積極成果,因此它向15個參加聯合國軍的國家施加壓力,搞了個16國聲明,使朝鮮問題在日內瓦會議上無結果而終。6月15日朝鮮問題的討論結束后,外長級的會談休會,與下一階段印支問題會談無關的各國外長都已離開日內瓦回國。
復會后一直到會議結束,是專門關於印支和平問題的會談。在這段會談中,有9個會議也是交叉進行。一是日內瓦會議本身,叫大會,這是政策性、公開性的,有記者列席。二是限制性的小型會議,發言稿不公開,不讓記者到會。大會進行政策性問題的辯論,限制性會議則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由於會議的宗旨是要求和平、要求獨立,這就存在著一個國際監督與國際保証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限制性會議進行了小范圍的討論。三是以印支談判的主角——法國和越南為對手的雙邊軍事會議(包括南越保大代表)。主要是商談停戰協定、撤軍等。越南要求法國撤軍,而法國也要求越南從柬埔寨、老撾撤軍。這個會議產生了正式的停戰協定。各國代表團都承認了這個協定,這樣就有了國際保証。這三個會交叉進行,緊張時幾乎是天天開。每個會都有自己的主題,相互關聯。
當時中、越、蘇三國關系很好,為互相配合,一致行動,三國代表團決定在大會、小會、雙邊會以外,三家再舉行一個協商會,以便研究形勢,提出問題,商討對策。除此以外,為幫助越南與法國談判,中、越、蘇三方還成立了軍事參謀會,由三方軍事人員參加,每天開會,聽取越方代表的匯報,研究情況,提出對策。越方參加人有謝光寶,為越南國防部副部長,是與法國軍事談判的首席代表,也是中、越、蘇軍事參謀會的越方首席代表,此人曾在法國留學,獲物理學博士頭銜,在法國有點影響,但對軍事不太懂,知道的情況也不全面﹔第二個是何文樓,為作戰局局長,是實際負責者﹔第三個是鄧性,為作戰局副局長,主管老撾方面的事務,是何文樓的助手﹔第四個為阮清山,當時沒名氣,后任越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蘇方參加人有首席代表總參謀部情報部部長菲林科中將,還有一名少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方參加人有我和林楓、郭英會、俄文翻譯馬列、越文翻譯張樾(當時為中聯部一科科長)。
在印支問題的會談初期,法國為了維護殖民統治和討價還價,特別是由於越南人民軍於日內瓦會議前夜在奠邊府打了敗仗,所以法氣焰增高,根本不承認越南,公開說越南民主共和國是“幽靈”。因此周總理就向我黨中央報告並要求轉告越蘇黨中央,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定要按照預定方針,想法打幾個漂亮仗,從而取得於越南談判有利的軍事形勢,以此逼迫法國低下頭來,面對現實,談判解決印支問題。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就恰好起了扭轉會談局勢的作用。對這一戰役,越南的態度是動搖不定的。當時法國在美國的支持下,在奠邊府集結了22個營1.6萬人的精銳部隊,准備配合萊州的法軍,同紅河三角洲的法軍主力夾擊當時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府太原。我們以韋國清為首的軍事顧問團,積極建議和協助越南人民軍於1953年12月發起了萊州奠邊府戰役,當即解放了萊州,接著包圍了奠邊府,這時越南總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露一手,竟然不和顧問團商量也不告訴顧問團就貿然在1954年3月中旬發動了總攻。由於指導思想不對,准備工作很差,結果攻擊受挫,吃了大虧。這時越南總部就悲觀失望,不敢再打,說越軍攻打奠邊府的主力已被消滅,無法再打。我們顧問團說為了配合日內瓦會議和改善越南戰場的形勢,奠邊府戰役必須打,也完全有條件取得勝利,但要接受教訓,充分准備,採取穩扎穩打的攻擊戰術,萬一打不死敵人,就困死它,困不死它就淹死它(因雨季快到了),反正,要堅決消滅奠邊府的敵人,不能動搖。為此,顧問團幫助他們分析軍事形勢,修訂作戰計劃,教他們如何挖坑道、放炸藥、攻碉堡、打坦克、打飛機,還把在雲南幫越南訓練的一個炮兵師調回去參戰,又援助了一個多管火箭炮團,這種火箭炮是我們剛剛試制成功的新武器,24個炮營,打出去地動山搖,一片火海,把敵人打得心驚肉跳,我們還派出大量汽車幫助越南運輸彈藥、器材、糧食,並指導越南部隊在奠邊府周圍修筑了大量工事,現場練兵,完成了總攻的各種准備工作,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勢於5月初發起了猛烈的總攻,經過激烈的戰斗,5月7日全殲守敵法國精銳部隊1.6萬人,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法國一看形勢不妙,以為中國又出了志願軍,於是馬上軟了下來,5月8日,法國即主動地正式表示求和,宣布停火。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沒有奠邊府戰役的偉大勝利,日內瓦會議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議是難以達成的,即使勉強達成了,條件也將是苛刻的。而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沒有中國的大力援助,也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奠邊府戰役打了大勝仗,才造成了日內瓦會議迅速達成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好協議,以致事隔21年后,即1974年越南和美國經過長期戰爭和談判,所達成的巴黎停戰協議,也基本上還是1954年日內瓦法越停火協議的再版。因此,后來越南政府把1954年日內瓦會議所達成的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停戰協議說成是中國把越南革命推遲了21年,完全是歪曲歷史事實的誣蔑攻擊。
既然要停火,當然就有個劃分軍事分界線的問題,誰都知道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這是一條規律。當時,越南提出在北緯13度劃線,法國提出在北緯20度劃,雙方爭執不休。我們認為這樣下去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主張雙方都做些實事求是的讓步,根據雙方的實際力量以北緯17度劃線較好。我們的這一意見,得到了與會各國(除美國外)包括越南勞動黨胡志明主席的一致稱贊(胡主席估計對方最多隻能讓到17度線),終於使問題得到解決。
(摘自:歐陽淞 曲青山主編:《紅色往事:黨史人物憶黨史》,濟南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