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紅軍軍裝是什麼樣子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9-12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

紅四方面軍的軍帽和子彈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肖石忠、王經國、孫杰)軍裝,是供軍人穿著的制式服裝,是軍人身份的重要標志,是部隊形象的重要體現。軍裝不僅是軍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裝備物資,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不同時期軍裝的質地、顏色和款式,不僅可以品味出時代的審美,同時也反映出那個時代軍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軍裝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紅軍初創時期,成分來源復雜,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也有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的官兵。因此,紅軍軍裝五花八門。

1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閩西重鎮長汀后,成立紅軍臨時被服廠,為部隊縫制了4000套軍裝。毛澤東、朱德、陳毅親自審定了新軍裝的樣式:上衣為中山裝式,兩個上貼口袋,領口綴紅布領章﹔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形,綴紅布五星帽徽。不過,這款軍裝隻在紅四軍范圍進行了初步的統一。

紅軍真正有了統一的服裝是在1932年。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隨即建立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32年春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看到來自不同部隊的學員身著各種樣式的服裝,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劉伯承認為,紅軍學校的學員代表紅軍形象,服裝應該統一,不然既影響整體形象,也不利於學校的正規建設。為此,他把設計紅軍軍裝的任務交給了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

設計服裝時,趙品三參考借鑒了許多軍隊的服裝。比如,在設計上衣時,起初他仿照蘇聯紅軍軍服緊袖口套頭樣式,但這種樣式不適合中國南方濕熱的氣候。后來,他又仿照國民革命軍軍服式樣,將上衣改為前開襟、敞袖口。在顏色選擇上,既要與國民黨軍服區別開來,又考慮到紅軍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他選用了不容易暴露目標的灰布制作。

經過精心設計,趙品三將新軍裝設計為:上身中山裝,下身西裝褲。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征紅旗普照全國。軍帽開始採用大八角式列寧帽,但因帽角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臉型,就改為“小八角”,帽中央縫一顆紅布五角星,象征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

劉伯承對這套軍裝非常滿意,認為既美觀又實用,於是就指示給每個學員做一套。穿上新軍裝的學員顯得分外威武、英氣。

紅軍學校有了新軍裝這個消息很快在各部隊傳開,並在指戰員中引起不小的轟動。很快,中央蘇區各部隊、各根據地紅軍紛紛按照這種樣式制作軍裝。

作為我軍第一次統一的軍裝,無論是服飾的設計,還是顏色布料的選擇,都突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特色,如紅布五角星帽徽、紅布領章凸顯了我軍的革命本色,八角野戰帽、粗布衣料的設計既與根據地簡陋的生產條件相一致,也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長征期間,紅軍就是身著這款軍裝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闖過一道道險關。由於部隊始終在長途行軍、機動作戰,無后方依托,大多數官兵隻在出發前補充了軍裝,此后未能更換。中央紅軍在遵義休整期間,隨軍轉移的被服廠加班加點,為每人補充了一套新軍裝,此后也未能更換。由於長時間行軍作戰、風餐露宿,到達陝北時,許多官兵的軍裝都破舊不堪。

各路紅軍的軍裝樣式是基本統一的,但也有各自的特點。比如,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時,條件異常艱苦,隻好讓各部隊自己沿途解決衣物以適應氣候變化。由於在西南地區難以找到灰布,紅二、六軍團的軍裝多以當地的黑布制作,以至於三大主力會師后,許多人找紅二方面軍的人就以黑色軍裝辨認。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各部隊軍裝顏色雜亂,但絕大多數人都戴著一頂象征革命的紅五星八角帽,表示對革命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