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炮擊金門和解放浙江沿海島嶼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6-23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54年秋至1955年春,台灣海峽出現緊張局勢。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尖銳矛盾再次爆發出來。

自從1950年6月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后,美國政府便加緊了對台灣的控制。美國不僅在台灣設立海、空軍基地,給台灣以巨額經濟援助,還派大批軍事顧問訓練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1953年2月,艾森豪威爾上台后宣布,美國將不再對台灣海峽實行“隔離”政策,意即不再限制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攻擊。隨后,第七艦隊中止了在台灣海峽的所謂“中立巡邏”。艾森豪威爾的新政策被稱作“放蔣出籠”。台灣國民黨當局隨即向美國提出締結所謂“共同防御條約”的要求。當時,美國一方面要控制台灣,阻撓中國統一,另一方面又擔心被國民黨集團拉下水,卷入一場它想避免的與中國大陸的直接沖突,因此一時沒有表示同意。朝鮮停戰后,美國估計中國可能恢復被推遲的解放台灣的計劃,進一步加強了同台灣的軍事關系。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后,美國極力拉攏一些國家拼湊針對中國的東南亞軍事集團,並重新考慮同台灣國民黨當局締結防御條約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國民黨集團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騷擾,大肆叫囂“反攻大陸”,並竭力渲染其正在同美國商談“共同防御條約”。

美國同台灣國民黨當局可能簽署“共同防御條約”的動向,引起中國領導人的高度警惕。在1954年7月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毛澤東指出:“現在美國同我們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台灣問題,這個問題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我們要破壞美國跟台灣訂條約的可能,還要想一些辦法,並且要作宣傳。”形勢表明,如果聽任這一條約簽署,中美關系將陷入僵局,長期緊張下去,台灣問題也將長期得不到解決。7月14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英國下院講話,又一次提出“由聯合國托管台灣”的主張。這使中國在國際上表明對於台灣問題的堅定立場變得刻不容緩。7月下旬,中共中央決定明確提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任務。中央認為,提出這一任務的作用,不僅在於擊破美蔣條約,更重要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政治警惕心,激發人民的熱情,推動國家建設任務的完成,並通過這個斗爭來加強國防力量。一場轟轟烈烈的解放台灣的宣傳運動由此展開。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建軍27周年紀念會上講話,強調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再次宣布:“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決不容許美國侵佔,也不容許交給聯合國托管。解放台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美國政府和盤踞台灣的蔣介石賣國集團無論訂立什麼條約都是非法的,無效的。”22日,中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發表關於解放台灣的聯合宣言,熱烈擁護中央政府的決定。

在台灣海峽局勢重新緊張和國民黨軍加強對東南沿海地區騷擾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奉命從1953年初起,即不斷對金門、馬祖地區的國民黨軍實施炮擊。1954年9月3日,奉中央軍委命令,人民解放軍於下午2時至4時左右,對金門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懲罰性炮擊,摧毀敵炮兵陣地多處,擊沉、擊傷艦船多艘。9月22日,人民解放軍再次以急促的火力炮擊金門。此后,大陸與金門、馬祖之間的炮戰時緊時鬆,沒有停止過。這次較大規模的炮擊行動,在政治上是為了大張旗鼓地宣傳解放台灣,表明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不容置疑的決心,向美國施加壓力﹔在軍事上則要起到聲東擊西的作用,不是要立即解放金門,而是要拔除國民黨軍騷擾大陸東南沿海的據點。朝鮮停戰后,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曾考慮過解放金門的問題,但感到條件和時機均不成熟,最后決定由北向南、由小到大,首先解放浙江和福建的沿海島嶼。為此,華東軍區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精心部署了以解放一江山島為中心的大陳島戰役。炮擊金門前后,我陸、海、空三軍相繼予國民黨軍艦、飛機及守島部隊以重創,取得浙東沿海地區的制海、制空權。

12月2日,美國政府匆忙同台灣國民黨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該條約的防御范圍明確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並可根據雙方協議,伸延至國民黨軍防守的其他地區。為使美國不致被拖入對中國的突發戰爭,作為保護台澎的交換條件,美國要求蔣介石秘密保証,沒有美國的許可不得對大陸採取攻擊行動。12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譴責所謂“共同防御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是一個露骨的侵略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