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正聚:中國改革和發展不斷成功的原因【4】

季正聚

2018年11月27日16: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六、堅持頂層制度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保証改革方向和改革戰略的正確性

近40年的改革開放有一條貫穿的紅線,就是堅持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密不可分。習近平強調,“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因此,中國改革始終注意蘇聯改革后期迷失社會主義方向的教訓,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統一,堅決防止犯顛覆性錯誤。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是中國在改革過程中摸索前進道路時形成的科學方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始終堅持了這一基本方法,才能不斷成功。摸著石頭過河,說的是一種過河的方法,是一個意象。鄧小平透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意義,把其運用到改革的實踐中,指出其在方法論上就是重視試驗,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改革的策略和方案。鄧小平強調,在改革中要大膽試驗,勇於創新,犯了錯誤及時改正。這種方法在改革初期幫助我們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加深,不斷學習和運用客觀規律,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和“啃硬骨頭”,單純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已無法滿足改革開放的需要,“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頂層設計”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將“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統一起來,“頂層設計”要以“摸著石頭過河”所獲得的經驗為基礎,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方法的支撐,將二者割裂開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事實上,“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方法不排斥整體性的思考和研究,而“頂層設計”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摸索前進的過程。所以,要將“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程”結合起來,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指出的,“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改革過程中,兩種方法的互補與制衡能夠產生一定的張力,有助於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

在改革中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表明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於中國大地,邏輯和推理的真理性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最終檢驗。我們可以將發展放慢一點,但是要穩當一點,否則可能出現南轅北轍甚至翻車的現象。中國近40年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以事實証明了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方法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遠大的科學的戰略思維,把握世界大勢引領時代潮流

知天下者,善謀大勢。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戰略思維要求從整體性的視角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習近平指出:“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略思維至關重要,黨和國家領導人需要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和統攬全局的能力,不僅是政治家、理論家,也是戰略家。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判斷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具備現實條件和發生緣由,果斷裁軍一百萬,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展現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氣魄。鄧小平強調,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運用全局性思維。在處理國內問題時,要堅持總攬全局,抓根本,辦大事,要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在面對國際問題時,要秉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合作,考慮這些問題時,既要立足於中國的國情,又要放眼世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可以說,東西方冷戰結束后,中國把握機遇,堅持獨立自主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韜光養晦,科學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進入新世紀,我們黨科學判斷,頭20年中國仍然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這是從戰略思維的層面使改革開放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於促進中國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加速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促進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期,基於對世界大勢和中國基本國情的把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目標,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二字表明了對過往方向的繼承,“全面”就是要求在以往的基礎上拓展覆蓋面、加強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在戰略思維方面的新進展,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國現實和時代要求的整體把握,展現了黨和國家深化改革、開創新格局的堅定決心。習近平在2016年7月26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面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以新理念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推動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大手筆的戰略舉措,必將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精彩篇章。除了戰略思維外,習近平還強調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辯証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分析和處理問題。

作為對照,反觀一些西方大國,即使東西方冷戰結束后,仍然抱著冷戰思維不放,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錯過了歷史機遇,廣受批評,損害了國際形象。對此,弗裡德曼指出,如果仔細考察有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的“行”,而非“言”,就會發現,領導人沒有大戰略思維。

 

(責編:顏菲、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