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編者按:七十年崢嶸歲月,七十年鑄就輝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從9月2日起,新華社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聯合推出專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以圖文等報道形式,回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走過的70年非凡歷程,重溫一個個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重要時刻,呈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昭示中華民族闊步邁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新華社發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大會。北京市市長彭真在會上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大地上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歷史的選擇。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導下,社會主義改造開始進行。農業一般經歷了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幾個階段﹔手工業一般經歷了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幾個階段﹔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大體經過了從低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統購包銷、加工訂貨)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公私合營)發展的過程。
1956年1月18日,上海市舉行了郊區農業生產合作社代表會議。這是代表們紛紛把要求辦高級社的申請書送上主席台(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曹興華攝
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及完成以后,國家先后以“四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作為和平贖買的代價,付給私營工商業者30多億元,超過了他們原有的資產總額。這種做法,得到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擁護。
天津市公私合營的工廠和商店都挂上了新招牌。這是公私合營盛錫福帽廠挂上新招牌時,職工們和經理集聚在門前互相祝賀。新華社記者袁苓攝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佔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至此,中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伴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佔絕對優勢的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科學文化體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這是北京崇文區手工業者在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登記站裡遞交申請入社登記表(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時盤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