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初步建设【2】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29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重点发展人民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文化事业。进步文艺界过去受到反动势力的压制,只能通过迂回隐寓的方法表现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主题。这一状况在解放后根本改观。1949年内,汇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解放区优秀文艺作品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计53种全部出版,如歌剧《白毛女》、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带给文艺界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现实斗争,深入社会生活,新创作出一大批以革命战争、民主改革为题材,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的优秀作品,如话剧《龙须沟》、歌剧《长征》、小说《铜墙铁壁》、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电影《钢铁战士》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有着丰富的戏曲遗产,几十万戏曲艺人影响着几千万观众和听众。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团结这支重要的文艺队伍,强调应当尊重一切受群众喜爱的从旧社会过来的艺人,把他们看作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动员他们积极地参加对旧文艺的改革。1951年春,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繁荣戏曲事业的方针。5月5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任务,要求净化戏曲舞台,整理传统剧目,剔除旧戏曲中的封建毒素,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要求戏曲艺人们在政治、文化和业务上加强学习;改革旧戏班、旧戏社中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在改革中,既反对对待艺术遗产的粗暴态度,又反对墨守成规、不求改进的保守思想。许多戏曲艺人,在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中受到思想锻炼和教育,提高了爱国政治热情和创作积极性,主动清除旧戏曲中某些消极、有害的内容及丑化劳动人民形象的粗俗表演。经过改革产生的一批优秀剧目,在新的思想基础上对旧有遗产加以整理,适合于人民文化需求和欣赏趣味的提高,格外受到群众的欢迎。

书刊出版方面,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的方针,实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的分工专业化,统一全国新华书店为国营的书刊发行机构,成立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规模较大的国营专业出版社及新华印刷厂;合理调整公私出版业的关系,按照专业分工的方向,划分国营与私营出版社出书的范围和重点。多年来为发展进步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生活、读书、新知等书店,解放后合并成立三联书店。在出版界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私营出版机构,也实行联合经营,进而有步骤地实行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的中国科学院,是在接收旧中国的“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根据学术研究与实际需要密切配合的方针,中国科学院合理分配科学人才,调整与充实院属科研机构,指导建立地方科研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并配合高等学校、产业部门、国防部门的科研机构,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为中国科学事业由近代以来的落伍逐渐走向振兴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的工作,于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这两个全国性科技团体,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医疗卫生方面,1950年8月7日至19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据此,各级卫生部门开始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全国还建立了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并加强医学教育,培养医药卫生人员。同时,着手改变解放前中医受歧视的情况,以消除中西医之间的隔阂,使中西医药卫生人员团结起来,既发展现代医学,又发展传统医学,共同为人民服务。此外,针对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对我国施行的细菌战,全国还大规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许多城市清除了旧社会几十年积存的垃圾,整治了市区环境。以北京市成功治理臭水横流的龙须沟为范例,全国城乡落后的卫生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稿件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