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告诉了我们什么

作者:贾高建    发布时间:2013-06-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当前,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历史观,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其方法论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从当前实际看,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作为实践主体,又具有特殊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实践。

与自然领域相比,社会历史领域的确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自然领域中,各种自然事物按照自然属性进行运动,客观规律就通过这些自然的过程体现出来。而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的却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什么客观规律,一切事情都因主体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这便是唯心史观得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原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时候,突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这种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隐藏在各种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他们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要想在这一领域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对客观规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主体即人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终究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性质为主体选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应该指出,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承认客观规律,以及为其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遇到多种复杂矛盾的情况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进行实践。这决不是不顾客观规律的任意而为,而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达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努力使行动与客观规律的要求相符合,尽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误。也只有这样,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发挥。

社会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又从根本上联结在一起。因此,应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从一开始便是以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社会及其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审视了社会结构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构成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揭示了这一联系的内在机制,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要求人们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寻求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切实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进程加以推进。这不仅是指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而且还要使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协调,克服各种失衡、错位和脱节的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识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同时,还应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