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的艰难出版【2】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攒钱出版

为了抢时间,他们把原书拆开让十多个人同时翻译。全书12章30万字,不到1个月就翻译完毕。可是还没有印书的经费,怎么办?胡愈之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参与成员每人捐几十元,二是向读者发预约券。每本书定价2.5元,如果用预约券购买,只需1元,这样可以先解决一部分出版经费。

上海沦陷前夕,商务印书馆就搬迁走了,很多印刷工人失了业,胡愈之便四处寻找熟悉排印的工人帮忙。在艰难的环境中,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翻译、印刷、出版全部工序,中文版《西行漫记》还增加了英文版没有的一些照片。当斯诺拿到中文版的《西行漫记》后激动地说:“从字面上讲这本书是我写的,可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者所创造。”

1938年3月《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2000册,书很快售完。第二版、第三版,不到一年就印了四版。仅几个月就轰动海内外,在香港和海外华人集中的地方,出了无数重印本和翻印本,发行量高达8万多册。

《西行漫记》的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也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成了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通俗读物。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称:“《西行漫记》的出版,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此书后来翻译成英、俄、法等近20种文字,在全球有亿万读者。

斯诺夫妇的“意外收获”

埃德加·斯诺先生1928年初到中国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与英文名谐音的中文名字叫“施乐”,寓意为给人带来快乐的意思,最初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或在中文报刊发表文章时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在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中文名字,而按中国人习惯性的英文翻译方式,将其名译为“斯诺”。由于《西行漫记》在中国出版后影响很大,所以他又获得“斯诺”这个新的中文名,并一直沿用到今。

同为美国来华记者的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也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徐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