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
与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作者:石建国    发布时间:2013-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三个阶段。与此相伴随,国企改革大体上也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三个阶段。从党对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整个历程来看,关键问题是国有企业如何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情况,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反过来,国企改革的自身要求和生动实践,也促使我们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经济布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之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夕,主要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探索;第二阶段是从南方谈话到十六大前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建立阶段;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国有企业(“国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党的十四大前后领导人讲话和党的正式文件中,交替出现。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营企业”修改为“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始终与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紧密相连。从二者的互动与关照中,可以回溯我们党何以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也会更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道路何以任重而道远。

一、关于计划、市场的争论与国企改革的探索

“文革”结束后,面对当时人心思变、百废待兴的局面,党中央集中抓了两件事。第一是揭发和批判“四人帮”的罪行,稳定全国局势;第二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目标,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为两种诉求:一是党中央希望尽快地恢复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秩序,加速发展;二是农村和企业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在财政很困难、发展要加速、改革要推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如何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呢?从笔者掌握的现有材料来看,我国新时期改革的起步,从党中央关注的层面来说,最早是从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个当时较为急迫的问题入手的,但改革却首先在农村获得突破并取得成功。

改革原有经济体制的诉求,与当时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主要领导人的发展思路是合拍的。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报告提出,“一个国民经济新跃进的局面正在出现”。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要挽起袖子来干”,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出了“二十三年设想”。在“二十三年设想”、“十年规划”(1975年1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订发展国民经济十年长远规划的任务。之后,国家计委草拟了十年规划的初步设想。“文革”结束后,国家计委根据“二十三年设想”对“十年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1978年2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讨论并同意了国务院提出的《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但该纲要草案后来并没有公布和下达。)的鞭策和鼓舞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既是现实的经济要求,也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1978年,党中央派出了几路经济代表团到国外考察。作为经济改革的“侦察兵”,这些代表团在向中央汇报时,都强调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汇报后普遍感到,外国企业管理确实有些好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的上层建筑确实有不适应的地方。

基层厂矿的广大干部群众,也强烈要求变革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1978年,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带领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同志到江苏调查。在与十几个大厂厂长座谈时,厂长们指出了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强烈要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些厂矿的负责人尖锐地指出:“每次权力下放,总是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从来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自主权都没有。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转引自《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318页。)

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从发扬经济民主的角度,着重谈了放权问题。他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李先念也提出“一定要给予各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331页。)。简而言之,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是:下面企业有呼声,上面中央有要求,企业改革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