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和周恩来的领导艺术【3】

作者:陈舜瑶    发布时间:2015-02-25   
分享到 :

打退反共高潮的决胜一仗

蒋介石没料到中共敢于强硬对抗,没料到国内外强烈反对,没料到日本在河南大举进攻。蒋介石由胜利冲昏头脑跌入进退维谷。毛泽东、周恩来一致估计,蒋介石非找个妥协办法不可了,是他让步的时候了。

第二届参政会即将开幕。蒋介石企图利用这次会,装扮成全国团结一致,掩盖他剿共造成的裂痕。因此,他迫切需要中共参政员出席,为他捧场。

中共决定坚决抵制这次参政会,以揭破蒋的骗局。在开会前半个月周恩来就向小党派说明:蒋介石1月取消新四军的谈话,是表示破裂的开始,我党提出十二条是企图挽救的行动,以期恢复团结抗战,但蒋对此置之不理,因此,中共参政员不能出席这次会。沈钧儒建议中共可把实行十二条作为中共参政员出席的条件。这一着很高明,中央采纳了。2月15日周恩来将七参政员致参政会的公函送给王世杰,声明“在中共中央所提十二条(原文照抄)未得政府裁夺以前,中共参政员碍难出席”。同时将此公函抄送各小党派及有正义感的参政员二十余人。国民党当局严禁发表的十二条,从此在参政会部分人员中公开发表了。公函送到参政会,被退回,周叫再送去。

国民党当局见了公函,像着了火一样,立即派张冲来找周恩来,要求将公函收回,缓两天容他从中奔走。周严词批驳1月17日的命令,指出这是国民党表示破裂的开始,中共提十二条是企图挽救的行动,但送蒋后一直不置理,除请参政会实行十二条外,无其他办法,不得不函达参政会要求解决。如国民党愿与中共谈十二条,参政会可缓谈,但没有满意结果前,中共参政员不能出席。

张冲苦苦哀求周收回公函,以便蒋能见周。周回答此时见蒋没意义,也不会有结果。张说十二条有两点当局决不能接受,一是取消1月17日命令,一是取消一党专政,坚持这两点,必致蒋翻脸。周说蒋已经半翻脸,捕、杀、讨、扣,我们都准备着了。周恩来说,自叶剑英2月2日回延安十多天内,军事进攻和政治压迫事件接连不断,无理已极,实属忍无可忍,如国民党没破裂决心,应迅速制止这些严重事件,否则一切都是欺骗之词,我们不能置信。

蒋吓、诱不成,又施一计,由张冲提出三点办法:一、军事上十八集团军开黄河以北,游击队可留华中,还中共一军,补新四军缺;二、董必武、邓颖超出席参政会;三、关于制止军事进攻、政治压迫以后总解决。显然这是维护“皓电”和1月17日命令不变,只以缓期调动和补一军编在十八集团军内来诱骗,对进攻、压迫不加制止,推到以后再说,交换条件是中共参政员出席,只要混过这一关,他的这些许诺不见明文,毫无保证,只是一句空话,随时可以不认账。这本是他的惯伎。

周恩来分析,蒋的“目的在找我们捧场,居里在此(重庆)未走,我早面告居里,我们决不出席。英美派很着急,亲日派仍在压,我以为只有决不撤回公函,坚决拒绝出席,才可揭破流氓骗局(骗内骗外)。”

中央坚持非十二条有满意解决办法并办理完毕,确有保证之后,坚决不出席。

各小党派得知除非国民党当局实行十二条,中共参政员决不出席,也提出两点建议:一、中共参政员出席必不可少;二、成立党派委员会,讨论党派关系问题。这既配合了中共的斗争,同时也有利于争取自己参政的机会和提高政治地位。

蒋介石为孤立中共、拉拢小党派,假意允许成立党派委员会,以各小党派劝中共出席参政会为交换条件。中间人士有的对蒋的许诺存疑;有的期望用劝中共参政员出席换取成立党派委员会;有的指望能选入参政会主席团。一时说客联袂造访曾家岩。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示,只要中共出席参政会,蒋介石若再失信哄骗,大家愿与中共共进退。有人担忧中共若不出席,党派会开不成,分裂必至。周恩来提醒他们,“不要上当,莫被各个击破”。

参政会的文章做绝了。但为了打破僵局,进一步揭破蒋的骗局,争取中间人士,关键时刻中央同意以周恩来或董必武名义向张冲口头表示临时解决办法十二条,仍保持原来的十二条。新十二条只是临时变通办法,先解决一部分问题。新十二条保留原十二条的基本内容,只是对蒋介石最忌讳的两点(收回成命和取消一党专政)改变个提法。一、不直接提重建新四军而写成“新集团军”。八路军辖四个军,新集团军辖两个军,共六个军。二、防地不变,维持现状(针对“皓电”)。三、承认陕甘宁边区、各根据地合法,停止军事进攻,政治压迫。四、党派委员会应明确是独立组织,不属于政府或参政会,任务是讨论党派之间的问题,当然应包含当前的紧张关系。人数要扩大,由各党派自行选定。委员会以国民党为正,共产党为副。对这十二条确有结果和保证,中共就可出席会议。

新十二条向小党派表明,中共对国民党当局已仁至义尽,提出要明确党派委员会性质任务,逼国民党讲出党派委员会是参政会下属的一个组织,蒋的意见不能改变。小党派的幻想破灭了。

新十二条送出后,中央书记处反复考虑,认为蒋介石正发动一切力量,逼我屈服,斗争空前尖锐,毛泽东接二连三电周恩来:“请作准备”,坚决顶住,决不能出席。“我若出席则过去有理有利的政治攻势完全崩溃,立场全失,对我一切条件他(蒋)可完全置之不理,一切文章不能做了,因此决不能无条件出席,但明令保证的条件蒋决不会答应的,因此须决心不出席。”“只要熬过这一关,就有好转可能。”

“我(党)不出席,他也无可奈何。(1)皖南事变他错了,我以不出席示抗议,并未错;(2)我已提出让步条件,他不答应,其曲在彼;(3)如他因此发动更大破裂行动,其曲更在彼,更于彼不利;(4)国际形势已到于彼不利之时(英德大战与英日冲突);(5)国内形势彼方对我绝无办法,我毫无所惧。”

由于蒋欺骗拉拢小党派,一些人已转到蒋方面,他们的话不可听信。在参政会内可能造成不利于我的空气。但这是一时的,过一时就会起变化。

参政会通过拥蒋反共提案后,毛泽东指出这是对我抵制参政会的报复,“我如出席亦会通过此案,我们赔了夫人又折兵,便上大当,故不出席是千对万对的。”

蒋介石在参政会上发表反共演说,但又说决无再剿共。周恩来判断是防御性的,剿共事也不至发展。实为退兵一战。参政会闭幕,《新华日报》对反共提案和蒋演说一字未登,次日报纸副刊登载中共七参政员不出席参政会文献七种,不送检查,准备他来停刊。前后两个十二条和皖南事变国民党军事进攻、政治压迫事实几十条都公之于众了,真相大白,人心向我。

14日蒋介石约周恩来谈半小时,目的是和缓对立空气,粉饰表面。我们顾全大局暂时休战。

小党派一无所获,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共是正确的,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下,不斗争就不能生存、发展。他们酝酿组织起来,成立民主政团同盟,与中共加强联系。

参政会打退反共高潮决胜这一仗,斗争空前激烈,复杂多变。焦点是蒋要中共参政员出席参政会,为他捧场,中共拒绝出席。实质是坚持1月17日反动命令与取消反动命令的尖锐对立。从2月15日中共以毛泽东等七参政员名义致函参政会抄录“十二条”,要求参政会讨论,到3月8日毛泽东等七参政员复电参政会,辩明政府对中共几视同仇敌,中共于情、于理、于势都不能出席,二十来天往返公函多达七件,退回再送,说客盈门,应接不暇,驳谬论,揭骗局,舌战笔战,十分紧张。这场严重的政治大较量好似拔河,一端是国民党当局尽所能发动的各方面力量,包括一些受骗上当的中间人士,另一端最前面是周、董、邓,他们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泰,把脚牢牢抵在大地上。大地母亲——中央和人民给予了无穷力量,使我们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赢得了胜利。

第二次反共高潮由酝酿到开端(皓电,齐电),发展到顶峰(1月17日反动命令)到参政会收兵,历时将近半年。我们以“佳电”对“皓电”,以十二条对1月17日反动命令,以新十二条打退他的进攻,挽救了不绝如缕的团结抗战局面。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最久的一次反共高潮。中共英勇地、胜利地打退这次反共高潮,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次胜利,改变了顽固派与我党的政治关系和地位,由上下关系变成了党派平等关系;改变了国际对中共的看法,推动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并组织起来;教育了国统区的广大群众,使他们更好地靠拢和团结在党的周围,对1944年以后民主运动来潮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战场都有影响。经过这次斗争,我们党内更加团结,中央的威望也更加提高。这确是一段难得的精彩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