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与党组织经费二三事【2】

作者:姚 远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世纪风采
分享到 :

刘锡五:将家里寄的数百元交党支部用作革命经费

刘锡五,河南孟县(今孟州市)人。1925年10月,21岁的刘锡五秘密入党。在大革命风雨的洗礼中,刘锡五迅速成长。1929年,刘锡五任上海沪西区委代理书记兼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31年春,由于郭亚先、李国玉等人叛变革命,中共河北省委、省军委、团省委及北平市委先后遭敌破坏,薄一波、安子文等党的干部和众多爱国青年相继被捕。7月中旬的一天,时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刘锡五也被捕,关进北平草岚子监狱。

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薄一波、刘锡五等“政治犯”与敌人展开了绝食斗争,坚持7天。最终,敌人被迫接受了“改善伙食、增加火炉取暖、允许购买书报、每天放风三次”的条件。

以前,刘锡五家里每月给他寄10元钱。这次他刚入狱时,家里一次就寄来数百元。刘锡五把钱全部交给了狱中党支部,用作革命经费。这笔钱不但改善了难友们的生活,而且狱中党支部还购买了《共产党宣言》、《布尔什维克》等大量的原文马列著作和进步报刊,由懂外语的同志翻译出来,供大家传阅学习。刘锡五学得很认真,被难友们戏谑地称为“老学究”。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派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为解决干部缺乏的难题,北方局报请中央批准,让关押在草岚子监狱的53名党员干部履行“签字”手续,出狱工作。1936年,这50余人先后出狱,投入新的战场。

1941年,薄一波对刘锡五说:“我们在监狱中有困难时,蒙你家给予了许多资助,要不要给你家一些照顾呀!”刘锡五笑着说:“那是我应当做的,要什么照顾呀!”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安子文生前曾这样说过:“在我们党内有两位同志是自己拿钱出来干革命的,一个是刘锡五,一个是黄敬。”

罗湘涛: 揣着“衣兜金库”历经险阻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将士奋勇突围,终因敌众我寡,敌人的包围圈渐渐缩小。这时,军需处副处长罗湘涛身边带着部队的全部经费,心中焦急万分。罗湘涛曾担任湘鄂赣边区的财政部长。在这危急时刻,他考虑的是部队经费的安危,便向副军长项英请示:“经费怎么办?”“分掉!给每个干部带一点,轻装突围。”项英说。罗湘涛认为这是个办法,万一有人不幸,不致于全部经费落入敌手。于是,他冒着枪林弹雨,把可靠的干部找来发放经费,一一办理记账签字手续。最后,余下部分经费由项英、余立金、罗湘涛等6人各带一些。此时,罗湘涛身边的警卫员、会计科长等已相继牺牲。

为了轻装,罗湘涛扔掉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把沉甸甸的金条、银元和大沓大沓的钞票装进身上的几个大布兜里。当时,敌人在山岗上布满了岗哨,一看到哪里有动静,就用机枪扫射。因此,他们只能在晚上行动。那几天,天老爷又偏偏跟他们作对,几乎天天下雨,天黑、路滑,泥泞难行。

一天,他们一起突围的8个人躲在一个狭小的山洞里。连日翻山越岭,人人饥肠辘辘,免不了我摸摸你的背包,他抓抓我的口袋,想找点食物充饥。罗湘涛口袋里装的是万贯家当。他怕被人发觉,万一有人起歹心谋财害命,个人牺牲事小,而这钱是战士和乡亲们打土豪、斗地主,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爱国华侨和仁人志士捐给新四军抗日的经费,这钱一定不能有半点疏漏。

想到这些,罗湘涛趁机把妻子李桂英拉到树林里,脱下身上的一件衣服说:“你把袖子剪下来缝件背心吧!”一看丈夫鼓鼓囊囊的口袋,李桂英就明白了用意,立刻掏出针线,在背心的前前后后缝上一个个口袋。罗湘涛把大把的金条、银元和钞票装好后,李桂英又一针一线地把袋口缝严。

一路上,罗湘涛就穿着这件“金库背心”,提心吊胆地东躲西藏,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他们夜行昼宿,不敢睡个囫囵觉,就是打盹时,也要睁只眼。

事变发生前,李桂英在皖南特委工作过,对地下党的情况比较熟。他们一行人一路走一边找,终于在一个纸厂找到一位地下党员。外边风声很紧,这个地下党员就把他们带到一个山洞里,晚上给他们送一些吃的东西。他们一连在山上呆了八九天,等周围的敌人撤退了一些,才继续往外走。

途中,他们遇到了军部的科长谢忠良和李志高。李桂英见了,心细的她心中不免一惊:咿,李志高口袋怎么别着项英的派克笔?于是,李桂英急忙悄声提醒道:“老罗,你看见了吗?”罗湘涛说:“注意到了。”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谢忠良手腕上还带着周子昆的手表呢!”他们怎么用上首长的东西呢?在这特定复杂的情况下,不能不引起警惕。他们确定分头行动,晚上不见面,以免发生意外。

后来,他们又聚集了一些失散和负伤的老同志,共100多人。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才渡过长江,到达新四军七师。这时候,谢忠良、李志高才说出一个惊人的噩耗: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遇难了。为了不影响部队情绪,他们一直保密着。直到这时,罗湘涛和李桂英才消除了对他俩的误会。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罗湘涛夫妇马不停蹄地赶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如释重负。罗湘涛当即脱下沉甸甸的背心,把金条、银元和钞票以及账册郑重地交给了新四军供给部部长。

新四军领导刘少奇、陈毅得知罗湘涛在重建新四军之际送来一大笔经费,也喜出望外,称赞道:“这真是雪中送炭!”

苏继光、吕品三:虎口夺金万两送延安

在八年抗战中,中共胶东特委为争夺招远的黄金资源,与日、伪进行了殊死搏斗,大批胶东儿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将黄金源源不断地运往革命圣地延安。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夺金大战”中,苏继光无疑是关键人物之一。

1939年冬的一天,在掖县(今莱州市)夫子石中共胶东区特委驻地,时任中共胶东区工会书记的苏继光接受了一项特别任务。就是让他混进金矿,以矿工身份为掩护,为我党筹集活动经费。

接受任务后,苏继光装扮成一个挑柴禾的人,来到招远蚕庄,并在龙口码头老工友的帮助下,混在上班的矿工人流中进入金矿。

当时,距金矿较近的柳行村,驻扎着国民党杂牌军孙务本的部队。孙务本为控制黄金,派了一个连的兵力驻守金矿。这些矿兵像猎犬一样,在矿区窜来窜去,监视工人的劳动。矿工的生活则非常艰苦,长期如牛似马般地劳作,工人们都是蓬头垢面,瘦骨嶙峋。

苏继光和矿工们每天生活劳动在一起。表面看上去,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苦力。然而,一到晚上,他就走门串户开展工作,宣传革命道理。矿工们虽然不了解他的身份,但觉得他处处为工人着想,都把他当做靠山和主心骨。

苏继光把工人们团结起来后,就开始做矿主的工作。他化装成一名国民党官员,赢得当地最大的矿主“许小眼”的信任,利用“许小眼”私藏的几十条枪,组建起8支工人护矿队,由苏继光控制,最终将孙务本的杂牌军赶出矿区。从此,蚕庄金矿归我抗日人民政府所属。

黄金有了,可是怎么通过敌占区的层层封锁运往延安呢?

当时胶东支援抗战的黄金等物资是通过“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秘密送到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及鲁南区委,之后转运至延安。许多胶东儿女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吕品三就是其中的一位。

1939年至1943年,吕品三和战友们采取秘密收购、武装斗争等方式从日军手里夺回了大量黄金。筹措好的黄金沿著名的“渤海走廊”运送至中共山东分局,然后转运延安。由于一路上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都是选派精干的八路军战士,身穿特制衣服,将黄金装在衣袋里,基本上每人携带10两左右,这样既方便行军,遇到敌情也能随机应变,灵活应付。

1943年,吕品三因内奸出卖被日军抓捕,并很快被押到招远城日军司令部。敌人严刑逼供,让他交代八路在干什么、上下级组织的情况,而他只承认自己是八路军,其他只字不提。后来,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他装进麻袋,用刺刀狠命地刺,一刀一刀将吕品三刺死。

吕品三牺牲后,他母亲果断地将其托付保管的重要资料烧毁,没给敌人留下一点线索,保证了其余同志和党中央战争经费的安全。革命母子的这些英雄壮举一直以来是绝密的历史而不为人知,足见他们何等伟大崇高而壮怀激烈、令人肃然起敬!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招远人民为我党我军贡献黄金多达数10万两。仅1940年,工会书记苏继光和陈文其等人,就秘送黄金至延安达2万多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