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迈向未来【2】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研讨会发言摘登
消除阴霾 走向光明
李春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适时播出四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内容重要,意义深远。我们对这部纪录片的出品单位和主创团队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正义的担当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选材准,挖掘深,用事实说话,以道理服人。该片客观准确地呈现了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战后70年来,德国通过不懈努力,建立了反省侵略战争的系统机制,时刻提防纳粹主义死灰复燃;而日本却百般抵赖其侵略历史,修改历史教科书,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严重冲撞国际公理和正义底线。强烈的对比,让人震撼,更让人警醒。在对二战的反思上,日本要向德国学习。日本只有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进行深刻反省、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进行真诚道歉,才能走上人间正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世界需要《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这样的纪录片。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奉献给观众的,就是一部形象的教科书、一注及时的清醒剂。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广受关注和好评。今天,光明日报召开研讨会,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纪录片、观看这部纪录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精心呵护正义与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消除阴霾,走向光明。我们期待更多的电视台都来播放这部纪录片,更期待以这部纪录片为开端,有更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作者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珍爱和平 勿忘历史
胡恩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的播出,拉开了中央电视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节目展映的大幕。该纪录片以正确的历史观,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人物采访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二战后德国、日本不同的战争反思态度,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近年来意图死灰复燃的现实状况。
为拍好《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这部纪录片,摄制组专程赴日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日本侵华老兵、日本专家学者、和平人士及少数右翼分子等,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同时摄制组在国内拍摄了南京大屠杀遗址、731遗址等相关内容,并采访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多次征求史学专家学者的意见,精心打磨,使该片在史实丰富性和视觉表现力上都有较好的提高。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央视播出后,得到了许多观众的高度评价。许多观众收看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感。有的网友认为:“这是一部客观公正的历史纪录片!尤其是今天看的第二集,采访翔实充分,既采访了中国的学者,也采访了日本的学者,甚至还采访到日本侵华老兵,以及日本右翼分子,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给双方公平的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然而恰恰是在这种针锋相对的并置中,在对今天日本和德国社会现实的观察中,纪录片真实批判力爆发了出来!”有的网友说:“正如片中所展示的,德国人并没有因为承认曾经的罪行而降低自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同样日本也不可能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歪曲而提高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不敢承认真相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还有的网友说:“片子史料翔实,有些历史画面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太可恶!”
这部纪录片是众多专家学者、导演、摄制组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与汗水。它的成功播出告诫人们:珍爱和平,历史不能忘记。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掩盖错误 只能生活在阴霾中
张海鹏
战后日本社会缺乏对二战历史真诚反省的精神。明治维新以后,伴随着日本资本主义成长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除了一些学者对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行为有深刻批判外,一般民众,尤其是政治家不愿意接触这个话题。德国人民在反省战争行为时说我不爱德意志这个民族,德国总统说我不爱德国这个国家,这表明了德国人在反省二战历史时内心的痛苦与煎熬。日本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他们没有经历这种煎熬。全世界都在纪念二战胜利。今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5月10日到莫斯科访问,到红场无名烈士墓祭奠。而日本只纪念8月15日的“终战日”。以往还有日本政治家在8月15日到靖国神社祭奠甲级罪犯。日本政治家坚持对供奉在靖国神社的14名甲级罪犯祭奠活动,就是怀念、肯定、歌颂策划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战争罪犯。日本政治家的这种行为,导致了日本社会不愿意承认侵略战争,日本右翼人士认为承认侵略是“自虐史观”,对军国主义时代依依不舍,与军国主义精神相依为命。
德国人至今还在追诉纳粹分子,立法禁止歌颂纳粹行为。德国与法国联手编写历史教科书,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希特勒德国的战争罪行。德国人这样做是对历史负责,子孙后代都要对历史负责。能够反省自己历史的民族,能够揭自己疮疤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当德国总理向华沙犹太人纪念碑俯身下跪时,时人评论道,勃兰特跪下去,德意志站起来。这则评论是深刻的。
相反,日本社会出现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概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调日本是“受害者”,闭口不提日本首先是“加害者”。这是一个撇开了“侵略”原罪,只记住了“受害”的很奇怪的逻辑。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固然使日本人民受到了损害,但这是对战争策源地的惩罚。如果说损失,首先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带来的,是日本战争策划者带给普通日本人的损失,账要算到日本统治者身上。
客观面对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犯了再大的错误也可以新生,可以有机会拥抱光明的未来。在基本的历史事实面前遮遮掩掩,没有承认历史错误的诚意,还想掩盖错误,只能生活在未来的阴霾之中。历史事实是无情的,不尊重历史的人将得不到历史的尊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
直面历史 勇于承担
高洪
战后日本没有像德国那样走一条深刻忏悔、反省,进而与战争受害国捐弃前嫌,赢得国际谅解的道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大和民族优越意识作祟与美国战后对日政策是两个最为突出的主要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努力学习西方,大搞“富国强兵”,在对外侵略战争攫取暴利的同时也生成了一种扭曲的民族心理,即身为黄种人却蔑视其他亚洲国家和民族,以跻身西方列强行列为荣,努力“脱亚入欧”。这种意识并未随战败投降而消失,今天的民族保守主义政治家仍然迷恋着“近代历史上的辉煌”。较之日本自身原因,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占领期间,美国主导的盟军总部的着眼点从铲除滋生军国主义温床转向利用日本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在美国的操控下日本与西方签订《旧金山和约》后,日本“回归国际社会”在美国卵翼下生存,两者间包含了无数姑息、纵容和利益交换。“片面媾和”的结果是和平进步力量受到压制,日本战前政客粉墨登场,甲级战犯嫌疑不仅侥幸逃脱了历史的审判,甚至可以重新执掌国柄,为美国的东亚战略服务。
今天的日本政要为什么宁肯背负沉重的政治包袱,也不肯真诚地反省历史上的罪行呢?首先是安倍等人内心深处的错误史观作祟,于是有了“侵略没有明确定义”“从未详细读过《波茨坦公告》”之类的辩解,其本意则是否认对外侵略战争中的罪行,竭力回避战败投降的历史事实。其次是右翼势力兴风作浪,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毒化社会政治环境的鼓噪宣传,推动政治右倾化日益深重。最后是日本大众未能像战后德国几代人走过的“从回避到勇于承担,进而达成理性认知”的过程。“亚洲的和解”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命题,也是当今日本最重大的政治过程和良心工程,如果安倍真想带领日本越过“战后”这道坎,就需要明白:正视历史是东亚和解的必经之路,此外的一切机巧——无论是巧言令色、掩耳盗铃、瞒天过海、欲盖弥彰等都是徒劳无益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
日本应向德国学习
邸文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从历史和现实的视野,以宏大清晰、真实的画面,审视和揭示德日对二战历史反思截然不同的姿态,给观众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强烈的震撼。
纪录片以“大屠杀”和历史教科书为切入点,对德日对战争罪行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德国对“否定迫害犹太人”“淡化纳粹屠杀罪行”等行为,均给予法律制裁。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中不能回避纳粹统治的历史内容,教师必须对纳粹统治深入讲解,必须抵制美化第三帝国、淡化“大屠杀”罪行的言行。德国倡导同法、波、俄四国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在民众中准确传承历史记忆。而在日本,右翼至今否认或模糊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在舆论和教育方面进行反宣传,导致民众认知混乱。日本右翼保守党自民党1955年对教科书进行篡改,否定“南京大屠杀”,把日本的“侵略”改成“进出”,禁用记叙历史真实的教科书,向民众灌输篡改历史的观念。
纪录片讲述了日本和德国都因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保守右翼势力政治家,利用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用否定和模糊战争责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民族认同,宣扬一种虚假的民族荣誉感和错误的历史观。而德国面对本民族的历史污点“战争罪行”,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建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警示人们历史悲剧不能重演。德国将纳粹德国的统治列为德国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表明了鲜明的立场态度。
纪录片从政治、社会民众、精神文化、外交等多层面,以确凿的史实,记录了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史反思的不同姿态——正确反思与消极抵制。有日本民众在参观了日本明治大学和平教育登户研究所资料馆后在资料馆的留言本中写道:“必须要反省日本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日本在很多方面应该向德国学习。”这也是本片所要表达的态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必须为战争赎罪
李世安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采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责任反思的不同态度和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影片展现了德国承认战争责任的态度、历史进程、具体事例以及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再现了德国对战争责任的深刻反思和真诚忏悔。大量事实说明,德国并不仅仅在口头上承认战争责任,而且采取了非常切实具体的行动进行赎罪。
德国这样做是为了向世界表明,德国是在为战争赎罪。德国对战争罪行的真诚忏悔,不仅没有损害德国的荣誉,反而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德国对战争责任的深刻反思,消除了国际社会对德国发动未来战争的担忧,从而对当代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反之,影片以大量事实揭露了战后日本不思反省,不承认战争责任,不向中国、韩国等受其侵略的国家人民忏悔,更没有放弃对外扩张的思想和行动的所作所为。日本不仅不承认战争责任,不反思自己的侵略罪行,未用实际行动来赎罪,相反,还继续做伤害被日本侵略国家人民感情的事情,不仅把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中,培养军国主义精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右翼势力还要求修改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对外继续奉行扩张主义政策。
纪录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对战争责任的反思,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不只是继续伤害被侵略国家人民感情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国际政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战争与和平的人类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日本不反思战争责任,不用实际行动争取受害国家和人民的宽恕,反而打扮成“受害者”,试图推翻战后国际秩序,扩军备战,对外扩张,试图反攻倒算。日本的所作所为,是在沿着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方向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动向。
因此,为了维护二战胜利成果,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本必须对战争的责任进行反思,深刻反思战争责任和战争罪行,并采取行动争取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宽恕,日本要表明永不再发动侵略战争的诚心。只有这样,日本才可能采取措施,通过相应立法,彻底肃清军国主义,真正放弃任何进行新战争的准备,世界也才可能得到持久和平。我们要正告日本军国主义者,必须深刻反思,悬崖勒马,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否则,日本不仅得不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宽恕,而且将自动成为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敌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
尊重生命 反对战争
朱剑利
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的看点如下:首先,必须尊重生命,反思人性。战后的德国在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比较起来,日本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却否认大屠杀、活体解剖等事实。其次,必须善解各类冲突。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更好地、行之有效地、不靠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地解决争端,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思考的重大主题之一。
德国人民和政府在战后痛定思痛,承认了战争罪行,承担起了自己的战争责任,逐渐得到了受害国的谅解和信任。而在日本却有相当一部分势力有意回避、抹杀史实,甚至歪曲历史,完全无助于受害国对其谅解,只能在地区间制造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再次,必须勇于面向不敢正视的历史。1970年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下跪,既是德国人对战争罪责的承担,又代表了德国政府和人民对于战争结束25年后德国和平发展模式的肯定和继承。而日本始终未能很好地总结与各国、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经验与教训,未能对于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的可能性产生警醒。因此,世界上一切憎恶战争、爱好和平的人们必须团结一致,警惕和压制各种好战势力,根除战争源头,找出适合于人类社会以和平而非战争手段持续发展的模式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