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肝胆照青史——卢志英

作者:俞华泰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世纪风采
分享到 :

卢志英(1905-1948),原名卢志江,又名卢涛等,号育生,山东昌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调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同年冬,前往杨虎城所部开展军运统战工作。1932年11月,在南京从事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1934年3月,打入国民党赣北第四区保安司令部,参与获取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计划。后担任中央军委军事特派员,掩护长征红军通过贵州。抗战爆发后,在苏南组织武装,抗击日军。1939年底,被派往上海搜集日军情报。1940年10月,任苏北联合抗日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2年1月,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派遣至上海,开展情报和采购军需物资等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情报工作。1947年3月在上海被捕,1948年12月27日在雨花台就义。

 

1950年6月11日,刚解放不久的南京,在城南雨花台宝林庵的后山坡,上海市公安局的办案人员押着一名抓获的特务,陪着神情凝重的母子俩,来到杂草丛生的累累荒坟之中。随着铁锹的翻挖,三口薄木棺匣并排出现在人们眼前。

尸身早已腐烂,无从辨认。通过牙齿,女士张育民认出了丈夫卢志英烈士的遗体。接着,其他两位一起遇难的烈士的身份也得到确认。三具忠骸随即被护送至南京市中山南路的中国殡仪馆内,用白布裹成人形,穿上解放装。

被张育民唤作容儿的14岁少年卢大容,强压着悲痛,将一枚国际和平纪念章,别在爸爸胸前。自他于1947年秋走出狱中,就一直在等待身陷囹圄的爸爸早日回家。他喜欢爸爸爽朗的笑声,一直记着爸爸对他的种种关爱。但当妈妈得知杀害爸爸的凶手落网,并带他来南京辨认遗骸时,他知道国民党反动派永远夺去了爸爸的生命。

卢志英,这位新中国建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奋战20余年的英雄战士、一代豪杰,以其精忠坚毅的品格、智勇超群的才华,作出卓著贡献,谱写了生命的光辉华章!

1905年11月8日,卢志英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望仙埠村一个贫农家庭。幼年时,他读过私塾,后转入本县乙种蚕桑高级小学读书。聪颖好学的他终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为求生路,卢志英18岁时离开父母到东北去当兵。在东北,他考入绥宁镇守使署军官讲习所,毕业后分配到奉系东北军。他随军转战,饱尝困苦,目睹人间忧患,心中充满了对旧世界的愤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吸引着他。卢志英毅然脱离军阀部队,只身南下,寻求革命真理。

1925年,卢志英先后到达河南郑州、洛阳,开始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他结识了共产党人王乐平和原中国同盟会会员、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的续范亭,经他们介绍,进入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长。在这里,他与南汉宸、赵惠塵等共产党员朝夕相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卢志英心中亮起一盏明灯,他认准了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推翻旧世界的革命道路,由刘仲华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卢志英奉命去甘肃开展军运工作。他先后在国民军任上尉参谋、营长、师参谋主任等职。为响应北伐,他率领第一营骑兵起义,沿着黄河向南进发,后遭追兵袭击,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带着一些士兵杀出重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卢志英奉组织指示,化名卢涛,到陕西关中一带从事军运工作,公开身份是国民党蒲城县保安总队长兼承审员。是年秋,卢志英不避艰险,在驻军中策动士兵起义,不幸被捕。后经西安“清共”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共产党员、蒲城县小学女教师张育民机智相救,他得以越狱逃生。不久,卢志英来到了北平。

1928年春,隐蔽在陕西泾阳县官道村老家的张育民接到了卢志英从北平寄给她哥哥的信和50元钱。失去组织联系的她告别了慈母,匆匆赶往北平。这时,卢志英正以中国大学法律系旁听生的身份为掩护,奉命在北平组织平、津一带的学生运动。张育民抵达后,被党组织安排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妇产专修科学习。8月,相同的信仰、高尚的情操与患难与共的经历,让卢志英和年长他9岁的张育民走到一起,他们情深意笃,至死不渝。这对革命伉俪曾收到一份珍贵礼物—————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赠送的左下角绣着“伍、邓”二字的一对粉红色鸳鸯枕套。

1930年,卢志英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在军委书记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当年冬,为争取杨虎城将军反蒋抗日,他被派到西北军杨虎城所部,任西安绥靖公署少校参谋兼教导队队长,开展军运、统战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1932年11月,中央军委派卢志英来南京,接替已经暴露身份的特派员王世英的工作。卢志英依靠组织,积极活动,发展了时为国民党立法委员王昆仑、中央大学学运骨干胡济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昆仑由此开始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征程,胡济邦则潜伏在国民党要员身边及国民党外交部,战斗至1949年北平解放回国。卢志英为开展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冬,卢志英不幸第二次被捕。敌人严刑逼供,甚至用打气筒往他肚里打气,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志坚如钢,没有吐露党的任何机密。翌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4年初春,原中国同盟会会员、粤军早期将领、在国民党内素有“莫大哥”之称的莫雄,带着蒋介石封他为江西德安赣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和第四区“剿共”保安司令的两张委任状,秘密赶到上海,向中共方面汇报此事。他早与中共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希望中共给他派得力干部,以帮助共产党。当时,国民党重兵正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局势相当严重。为获取国民党的军事情报,3月,卢志英与刘哑佛、项与年等共产党员一起,被秘密派往江西德安,到莫雄那里工作。

卢志英任保安司令部上校主任参谋。张育民也前往南昌,办起“张育民诊所”作为秘密联络站,以接应掩护。

卢志英等到任后,在当地红军游击队的配合下,巧妙地帮助莫雄伪造“剿共”成绩,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这年10月初,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绝密的高级军事会议,莫雄因“剿共有功”而被特邀参加。会上,宣布了由纳粹德国军事顾问冯?塞克特等提出的并已在实施的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计划,即“铁桶计划”。随同这个绝密计划,还配发《剿共手册》、兵力部署、进攻路线等绝密文件。为实施这一计划,蒋介石将调集百万大军,对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形成半径150公里的“铁桶式”严密包围,逐日向中心推进,步步进逼,同时切断一切交通,禁止任何人出入,封闭苏区消息,断绝红军的一切物资来源,将中央红军一举消灭。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实际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情况万分危急!

这次会议开了一周。会议刚结束,莫雄带着这些绝密文件紧急赶回德安保安司令部,立即交给卢志英、刘哑佛、项与年。三人得知情报后,大为震惊!他们通宵作战,将“铁桶计划”的文件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由会客家话的项与年日夜兼程送往南昌的秘密联络站,再由交通员连夜送往瑞金,交到周恩来手里。这批情报对党中央果断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突出重围,实施战略转移,选择突破口及行军路线,开始长征起了重要作用。

12月初,当长征中的红军主力突破了国民党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后,卢志英又接到新任务,担任中央军委军事特派员,先期前往贵阳,为红军侦察敌情,帮助西征红军通过贵州。由于莫雄在江西“剿共有功”,1935年3月,蒋介石把他调到贵州毕节这一赤水河畔、云贵川3省交界的咽喉要地,任云贵川三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命令他堵截红军,并负责“进剿”留在那里的七八千名红军伤病员。蒋介石还将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调归莫雄指挥。接到命令后,莫雄命赣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保安司令部的原班人马转移至贵州毕节。卢志英继续担任上校主任参谋。

为了掩护这个地区的红军伤病员,卢志英、刘哑佛抓住第六十三师师长陈光中好色的癖性,假装给他做媒娶妾,并整日用酒食灌他。陈光中沉溺于酒色之中,早将“剿共”之事抛到九霄云外。这年冬天,红军到达毕节前,卢志英利用陈光中畏惧红军的心理,示意他主动撤离。就这样,卢志英巧妙地把毕节变成没有国民党势力的“空城”。1936年2月,由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长期征战之后,顺利地进入毕节,并在毕节城内成立临时政权机关。经过18天的休整,红二、红六军团踏上新的征途,进入乌蒙山区。

卢志英夫妇在随红军行动途中,曾遭敌人紧追。为了部队的安全,卢志英把张育民怀中仅3个月大、受惊吓发出啼哭声的爱子,挂在另一方向的枣树上。一阵枪响之后,敌人离去了,战友们得以脱险,可他们永远失去了亲骨肉—————容儿的双胞胎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