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金沙【3】
丽江位于玉龙雪山脚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城,为纳西族人民的聚居区。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纳西族民风淳朴,汉文化传播较久,不少人会讲汉语,久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红二、六军团进入滇西以来,一路上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争取开明士绅、救济贫苦百姓、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纳西族群众早有所闻。我侦察分队进驻丽江时,按照纳西族人民逢年过节用红色表示喜庆吉日的习俗每人做一朵大红花,当我们骑着高头大马,口衔红花,手持钢枪,队列整齐开进丽江,纪律严明,对人民和霭可亲,敌人那种“红军红眉毛,绿眼睛,杀人不眨眼”的反动宣传就不攻自破了。当我们前卫部队到达丽江时,丽江人民就推举出数百名群众代表在城南东元桥“接官亭”欢迎红军。他们手持彩旗,路边摆着香案,打着“欢迎文军”的横幅,以表示对文明之师的敬意。这是部队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之后,在新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军民鱼水交融的场面。这天丽江坝子天气晴朗,春意盎然,坝坡上山花烂漫。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一扫连续行军作战的疲劳,自动整戎装、齐步伐高唱战歌向丽江城走去。我也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见景生情,不由得想到了根据地人民对革命的炽热感情和我们肩负的革命重担,顿时稍稍放松的情绪又被如何完成渡江大任的紧张思索所代替。当即命令骑兵分队马上出发到石鼓江边侦察敌情,查找船只,了解渡口水文、江情。石鼓距丽江约一百华里为丽江所辖,丽江实际上是我军此次渡江的前进基地。我们利用在丽江短暂停留时间紧张地完成渡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对部队进行渡江动员,一方面广泛接触群众。开狱释放48名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政策,争取群众支援渡江。同时了解敌情地形选择进军路线,为军团指挥部和后续部队到达创造有利条件,一直忙到深夜。次日凌晨3时部队就已整装出发,天空闪耀着稀疏的晨星,山风吹来带着几分寒意。寂静的山林,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被行军行列的火把照亮,横卧在丽江石鼓之间黑沉沉的铁架山被这条火炬红光拦腰切开。看着战士们矫健的步伐,望着他们手里高举的火炬,我的心里感到一阵激动:我们这个团有一千多人,红军中算是一个大团了。在洪湖苏区能攻善战,人民中享有盛誉。长征以来,在湖南瓦屋堂战斗中打湘军开通路,保证了军团的行动。在贵州佯攻贵阳,解放石阡,转战乌蒙山区。入滇后攻宣威夺宾川打了不少好仗,红军处在逆境,战士依然士气高昂,虽然老区来的不少战士已长眠地下,但是不少热血青年的加入,使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优良的战斗作风。从宾川到丽江连续行军作战5天,部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到一地,干部、战士自觉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争着抢着担负艰巨任务,令行禁止,团结战斗。战士手中的火把照亮了滇西大地,给人民带来了希望,给我自己倍添了完成任务的勇气,有这样好的战士,有这样好的部队,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呢!部队不觉已经爬上了铁架山的山顶,从山顶向下是数千米的陡坡,坎坷不平的小路越涧穿林崎岖而下。这时天已蒙蒙亮,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行军速度显著加快,经雄古、沙坝到下午一两点钟即到达石鼓镇。石鼓是一个小山镇,座落在玉龙雪山西麓的山坡上,依山顺势层叠着一些土木结构的建筑群,众多的草屋之中,间或有几幢砖房、木楼突起。听说镇内有明代嘉靖年间建立的一个记功碑,厚而圆呈鼓形故而得名,只是渡江任务火急未敢偷暇观赏。镇子的脚下两百多米便是有名的长江第一弯。向下俯视,金沙江的雄姿尽收眼底,镇子左右两侧是绵延数百米的玉龙雪山与云岭山脉,山高涧深,石鼓就成了北进藏区、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我勒住满身湿漉漉的战马,仰首远眺,大江两岸高峰相望,江面宽阔,江漩频迭,水流湍急,向西望去,大江在两山之间穿行,江岸忽而坦阔,忽而窄陡,如卡住几处关隘。纵有重兵也难轻易通过;向北观看大江陡转,南岸高山屹立,岸边有五六米的峭壁向前延伸逐渐形成峡谷,部队无法行动。堵住石鼓山口。从石鼓以上渡江,是少兵胜强敌的理想渡江之处。面对大江我对总指挥部首长的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为完成渡江北上的任务,贺龙、任弼时首长胸怀大略,审时度势,洞察地理民情,率领我们这支奔波万里在十几万敌军的围困堵截之中的一万七千名红军,决定性地走了佯动昆明、强攻宾川、集结鹤庆三着好棋,把十几万追兵甩在百里之外,疲命于筑碉守桥挖壕据守之中。当我们前锋部队饮马金沙江畔时,敌人正忙着在梓里桥边陈兵布袋,做着一举吃掉红军主力的黄梁美梦。我松开缰绳驰马江边,听取了侦察分队的敌情报告和找船情况;敌民团头领汪家鼎已在我到达之前将渡船全部撤到北岸,民团散布在江北一带山上,仅在石鼓渡口的海洛塘一处找到一只未来得及撤走的木船。根据获得的情报及总指挥部赋予前卫团的任务,我一方面向师首长汇报,一方面决定先利用这只小船在水势比较平缓的就近渡口先行渡江,占领东岸滩头,寻找船只,勘察渡口,为大部队过江创造条件。待部队在江南岸柳林、麻子沟一带隐蔽集结待命渡江时。天已近黄昏,红日西沉,在夕阳余晖铺衬下,哈巴雪山更显得庄严雄伟,不一会儿,整个江面就被雪山的巨大身影所覆盖,时间在提醒我要加快渡江速度,我注视着眼前这一只能容下十几二十人的小木船沉思,如从江面宽约五百米的石鼓摆渡,往返一次需一小时,势必延缓过江时间。我随即与身边刚来的五名船工交谈,根据他们提供的情况和侦察部队现地侦察报告,我决定由船工掌舵组织部队拉纤,将木船拖到上游木瓜寨渡口过江。战士们经过岸边大休息,看见了渡船后情绪高昂。大多在洪湖长江边长大的小伙子争相拉纤,不知哪位战士唱起了川江号子,引起众人响应,号子声震撼了峡谷,余声回荡在山峰江水之间,久久不能消失。5华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我目测木瓜寨渡口江面宽约二百多米,约计往返一次需半小时,且对面松林密布,便于部队隐蔽,是个理想的渡江之处。部署了渡江掩护部队后,我与政委朱辉照、参谋长高利国同志简短地交换了意见,决定由我先过江,组织部队占领滩头阵地,控制各制高点,在江东岸沿江侦察。政委、参谋长在西岸组织部队过江。当即我和通讯员乘上了第一船,由部队早选派好的一个加强班随我一同登船,三位船工掌舵摇橹,我在船头观察对岸四处动静,思索着过江后的行动。从船工们紧张严肃的表情上看得出他们也感到了手中舵橹的分量不比以往,他们熟练地驾着这不寻常的一叶小舟,忽而奋力疾驶,忽而轻松击水,很快地穿过激流到达彼岸。当我一脚踩到铺满卵石的江东岸时,心里感到一阵兴奋,关向应副政委“过江就是活路”的话语一下子变成了一条北上的坦途。时间不容我在江边遐想,当第一支部队渡过江时,晚霞早已消失,天空由兰变灰,夜色很快笼罩了大地。我在东岸几个要点派出了警戒,并派部队迅速沿江北上,侦察敌情、地形,寻找船只渡口。由于敌情威胁不大,为加快渡江速度,命令部队点起松明火把,在两岸登陆点堆起篝火。不少热心的当地群众也打着火把来到江边帮助部队渡江,有些胆子大的孩童也好奇地来到江边目睹这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壮举。按照预定计划,我带领已过江的先头营沿江北上,队伍举着火把,行进在高低不平的坎坷江岸,大江奔腾南下,火龙雄壮北上。途中我们在松坪子得到了另一条木船,五名船工经过动员愿助我军渡江。这样,我们又分出一部分队伍在距木瓜寨仅六华里的木取独渡口过江,控制在手的滩头,两条木船的运力,众多船工支援,被我军神速行动吓昏未醒的民团,南方籍战士牵马泅渡成功的喜讯,大大加快了渡江的速度。经一夜奋战,我团于25日已全部渡江完毕,无一伤亡。红六师在江西岸也沿江北上,与我们隔岸并进。这样,石鼓以上百余里滩头四处渡口均在我控制之下。军团部和五师部队在丽江进一步发动群众,动员数十名木匠铁工扎木排,制简易渡江工具。贺龙同志还亲自给开明士绅写信,晓以救国大义,动员他们献出藏匿船只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并于26日到达石鼓。在木瓜寨、木取独、士可、格子四渡口,我军征得木船六只,木筏若干同时渡江。26日军团部、五、六师一部已顺利过江,六军团也离开鹤庆,经九河、白汉场到达石鼓宿营。27日又扩大了巨甸余化达渡口,集中七条木船、28名船工在石鼓以上120华里地段全线渡江。我军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上重下轻,梯次展开,形成渡江高潮,这天两军团主力大部均已渡江,总指挥部决定梯次收缩,最后留下上游余化达一个渡口由后卫部队通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