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德国。在18世纪前,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落后。但是,从18世纪开始到整个19世纪,却在哲学上成为“第一小提琴”(恩格斯语),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从康德、谢林、费希特直到黑格尔的晦涩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哲学家对德意志民族的“操心”。在因拿破仑入侵导致德意志政治溃败之际,费希特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8)》,呐喊出动人心弦的泣血悲歌。而黑格尔则用他的哲学语言,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德国的传奇故事,在他的世界历史中,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成为“绝对精神”的化身。正是由于这些哲学家的努力,使得德国人很快摆脱了被强国侵略而导致的文化自卑,深刻塑造了德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呼唤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我们应该担当的文化使命。担当这一使命,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命运的制高点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清醒的历史自觉树立科学客观的文化理性。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优势,中国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挫败感,由此导致文化心理失衡,由传统的文化优越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文化自卑,而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应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中,从半遮半掩的“中体西用”到顶礼膜拜的“全盘西化”,中国人在追求富国强兵的路上逐步被“文化殖民”。在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话语逻辑中,传统文化被看作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上个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强调,不管是对待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采取“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既反对“言必称希腊”的洋教条,也反对“食古不化”的古教条。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文化倾向。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另一种是文化民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企图通过解构民族历史,颠覆文化传统,否认革命正当性,诋毁国家发展成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民粹主义则自诩为“草根”或普罗大众的代言,对文化活动中出现的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认识不加辨别地盲目顺从,甚至有意识地通过微博、微信引导强化情绪化的表达。如果说,文化虚无主义是在解构历时态的文化传承连续性,制造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的话,那么文化民粹主义则在撕裂着共时态的当下文化共识,制造着精英与大众的对立。这两种倾向实际上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文化理性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