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明中国改革发生的内在逻辑【2】

作者:陈金龙    发布时间:2017-07-19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三、中国改革发生的策略

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与改革策略的选择密不可分。立足国情、渐进有序、开放包容、锲而不舍等一系列理性策略推动了中国改革。

中国改革立足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出发,力求使改革具有“中国特色”,没有照搬西方的模式,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弯路,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大起大落。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是由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国情的理性选择。中国改革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既是经济发展非均衡战略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使然。

中国改革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单一改革到全面改革的渐进有序过程,对改革突破口、试验田的选择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之所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一是因为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改革能带动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二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风险小、难度低、见效快;三是经济体制改革能直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易于赢得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与支持。事实上,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方面体制的改革,成为改革的“牛鼻子”,实现了中国改革渐进有序的前行。

中国改革是在开放包容、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多种就业方式并存,允许多元文化发展,足以表明中国改革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社会上有不同声音。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由此激发了改革活力,凝聚了各方改革力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开放包容的改革策略。

中国改革过程中尽管存在争论和分歧,甚至经历了政治风波,但改革没有停步、没有犹豫,表现了中共锲而不舍推进改革的决心与自信。改革的坚定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折腾,保持了改革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既争取了改革的速度,也赢得了发展的速度。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史,阐明中国改革策略,有利于理解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诠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奥秘。

四、中国改革发生的外部条件

当代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诠释中国改革发生、成功的原因,离不开对国际因素的考察。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积累的经验,为中国改革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借鉴,由此避免了中国改革的曲折,降低了中国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即所谓“后发优势”得以显现。比如,资金缺乏是改革之初遇到的难题,谈及引进外资,邓小平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不过它们主要是引进技术、专利。”基于这一历史经验,他明确表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8页。)引进外资的决策,显然采借了域外经验。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发展经验,对中国改革更具借鉴意义。邓小平在谈及“两手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379页。)如此,他国经验成为中国改革的参照。中国改革既强调独立自主,又合理借鉴了人类有价值的文明成果。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无疑对中国改革造成了较大冲击,形成了较大压力。但坏事变成了好事,经历苏东剧变之后,中国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应从何着手、如何发力,哪些方面应当改革,哪些方面不能动摇,使中国对改革内容、改革方向、改革路径的选择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中国启动改革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尽管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和较量从来没有停止,甚至爆发了局部冲突和战争,但国际社会总体处于和平状态。因此,中国能集中精力谋划改革、推进改革,避免了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改革中断,这是成就中国改革不可忽略的外部条件。

改革推动中国走上了世界舞台,融入了国际社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真正加入到了国际社会之中,成为各种国际组织以及由贸易、金融和各种公民交往活动所构成的全球体系中活跃的一员。”(〔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644页。)中国通过改革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国际社会有影响力的重要成员。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的认可,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了中国改革的信心。

国际条件是外因,但外因对于中国改革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史,应当结合国际条件进行诠释。

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在说明中国改革时,应拓宽思路,以更广的视野来诠释中国改革,从不同的维度来审视中国改革,以厘清中国改革发生的内在逻辑。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2015MZD01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