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两首词中的“中国梦”感悟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6   
分享到 :

读毛泽东两首词中的“中国梦”感悟

何联华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杰出承传,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奋斗历程和经验教训的诗意记录,是中华儿女近百年来伟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的艺术载体,是为中国人民从事各项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也是今天我们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

毛泽东诗词中的“梦”的意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明写的梦,一种是比喻的梦。明写的梦,从《毛泽东诗词集》中得知大约有四处,即“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别梦依稀咒逝川”(《七律·到韶山》),“我欲因之梦寥廓”(《七律·答友人》),“蚂蚁缘槐夸大国”(《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至于比喻的梦,象征的梦,引伸的梦,现实的梦,理想的梦,则每首诗词皆有,几乎无处不在。明写的四处梦,一为“黄粱梦”,二为诅咒梦,三为希望梦,四为讽刺梦。一、四两梦,都是唐人小说《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中的讽喻故事;二、三两梦一为历史的噩梦,一为现实的美梦。明写的梦和比喻的梦,它们构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丰富的“中国梦”意象。本文着重就毛泽东两首词中的“民族团结梦”和“世界大同梦”谈点读后感悟。

一、万方乐奏的“民族团结梦”

“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是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的句子。全词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是195010月国庆节观看新疆等地民族歌舞团进京汇演后,步柳亚子原韵而“奉和”的词作。柳亚子在《浣溪沙》词的小序中说:“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这段文字清楚地交待了此词的创作缘起。其中“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一句,不但点出了柳词的主旨,同时也道出了毛泽东和词的题旨。不过柳词的主旨除了歌颂“弟兄姊妹舞翩跹”和“百族共骈阗”之外,还有对领袖毛泽东的赞美:“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而毛泽东的和词除了对“百年魔怪”的诅咒之外,更主要是讴歌各兄弟民族的和睦团结与欢乐,赞颂“大团结之盛况”!毛泽东此时不仅敦请柳氏创作“大团结”诗词,而且自己欣然奉和,这显然同以他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战略国策眼光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多民族共同体。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列强总是利用我们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来分裂欺侮我们。各民族间的不团结,是“百年魔怪舞翩跹”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建党初期就提出了“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毛泽东早在1929年初所拟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就有“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的民族观念。20年后的19491023日,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央关于新疆问题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更明确地强调:“人民解放军只有和维吾尔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才有可能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疆。”这就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思想,他在1957年又有了更完整的表述,即“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也是毛泽东对我国各民族人民长期共同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而另一方面,当新生的共和国刚满周岁,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外部敌对势力,正对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进行孤立、封锁、甚至将战争之火燃烧到鸭绿江边,所以我们在欢庆胜利之时,一定不能忘记落后就会挨打,不团结就会被欺侮的历史教训;中华各族儿女的民族团结,应当成为我们的根本国策。毛泽东嘱柳亚子填词“纪大团结之盛况”的目的,应该说也有团结御敌之意。柳亚子当即领悟了毛泽东话中的要意。他不仅描绘出了“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的民族大团结盛况,而且还揭示出了之所以能有欢庆胜利的“良宵盛会”的缘由:“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从字面上看,这句诗似乎有点过分突出领袖个人作用之嫌,但写诗嘛,所谓“一人领导”,只是诗人选用的代表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那个群体的一个意象符号而已。况且这也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设想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各族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哪有“百族骈阗”和“良宵盛会”呢?不过毛泽东的和词却荡开了柳词的“一人能领导”之意,而化用唐人李贺的诗句,用“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两句生动形象地作了回答。尤其是他将柳词中的仅表聚会、会聚之意的“骈阗”一词,机巧地转化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一个县名“于阗”,进而借指新疆维吾尔族以及所有兄弟民族及其表演的音乐舞蹈节目,真可谓匠心独运、令人称绝。因为“于阗”一词,不仅不显痕迹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纪大团结之盛况”的创作题旨,而且它与柳词中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节目“月儿圆”借指为所有少数民族歌舞的手法正好契合——你用哈萨克,我用维吾尔,也正算是与柳词作了“奉和”了!

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可以说是全部毛泽东诗词中唯一一首直接讴歌中华民族大团结、表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族团结之梦的诗篇。它也形象地彰显了早在建国之初,国家领导人就清晰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的一项根本原则和基本国策。所以“民族团结”这个梦,直到今天,它仍然启示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问题无小事;中华民族要富强,要振兴,就必须凝聚各民族智慧,通过民族大团结来得以实现,否则民族分裂,社会不稳,就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各项事业的成败。

二、寰球凉热的“世界大同梦”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梦想,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这个梦想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他对中华先民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总结。儒家传世弟子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得知,大同理想,大同世界,它不仅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但又不只是一种纯理念化的理想),而且具体勾勒出了古人对诸如社会制度、管理体系、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劳动制度、社会道德等层面的理想社会景象。这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绝对是人类社会文明理念的最高思想境界。这份老祖宗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滋养着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走向文明之路。太平天国失败30多年后,康有为就写出了著名的《大同书》,向往着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希望没有阶级、一切平等。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接着又提出“天下为公”的更为深广的大同理想。他的“三民主义”就有“民有、民治、民享”的内容,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他的“三民主义”就是在追求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

毛泽东的“大同世界梦”,是中国传统儒家理想、西方民主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国内革命与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只是毛泽东的“大同世界梦”与前人的大同梦是有明显差别的。首先,毛泽东的“太平世界”比先人所理解的“大同世界”的地域概念范围更为宽广。中华先民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神州大地之内的“九州”,即我国上古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毛泽东的“大同世界”即指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包括全世界各地的五洲四海。其次,毛泽东的“大同世界”与前人所理解的概念内涵显然不尽相同。1938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他对先人和前躯者表达的敬意。毛泽东这时是站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无产阶级立场上讲话的。因社会性质、阶级关系、革命任务、奋斗目标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手段、途径的种种不同,所以,毛泽东与前人对“大同世界”的不同解读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1935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写下了英雄史诗《七律·长征》,随后又写下了《念奴娇·昆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就是这首词中的句子。该词以“昆仑”为题,借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中华儿女的崇高理想和雄伟抱负。这是毛泽东又一次用诗词语言表达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早在19184月他就写下了“要将宇宙看稊米”(《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句。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又写了“小小寰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句子。这再次证明毛泽东的“太平世界”在地域视野上的确比先民、前人眼睛中的“大同世界”“神州大地”要广阔得多。

“环球同此凉热”是《昆仑》词的重要题旨。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要让地球上的人类寒暑相同、凉热与共;它所蕴涵的意义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杀戮,在民族平等中和谐相处,共享大同世界的发展成果,也即过去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艺术表达。

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大同理想呢?尽管前有马恩开出的理论处方,后有俄国人的初步实践,但中国人如何结合自己的国情去行动呢?毛泽东除了从革命理论上的卓越创造和革命行动上的艰苦探索之外,他还通过诗词创作,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浪漫理想和博大情怀。

面对“昆仑”这座“横空出世”、高大险峻、连绵不断、终年积雪的庞然大物,面对冬日给人类造成“周天寒彻”、万物凋零,夏日造成“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巨大灾难和痛苦的昆仑,历史上有谁对它的“功”与“过”进行过“评说”呢?如今作为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军事领导者、亲临眺望者、先行探路者的诗人毛泽东,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担当来“评说”昆仑,来说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抱负来。毛泽东是如何“评说”昆仑的呢?我们从他的“评说”中可以获得哪些感悟呢?

首先,我们明确了诗人“评说”的主要矛头所指——昆仑的“千秋功罪”。而诗中所说的“千秋功罪”又主要指的是“夏日消溶”、“江河横溢”所造成的罪孽的一面,“功”的一面未说,诗人明显是借此喻指制造人间的战争、掠夺与剥削的帝国主义。这一点,诗人后来在给《昆仑》作注时说得很明白。他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准确的。因为当年红军长征的一个最基本的口号就是“北上抗日”,就是要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大家知道,反帝反封建,也是中国整个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不仅如此,直到建国后几十年,毛泽东还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经常写出提醒和激发人民的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这些都是毛泽东向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发出的反对霸权主义、消灭世间“害人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召唤。

其次,诗人“评说”昆仑的目的,就是要征服昆仑,改造昆仑,让昆仑为人类造福。他要用“倚天”的“宝剑”,把莽“莽昆仑”“裁为三截”。这虽是诗人从神话幻想和身临实景、眺望昆仑中激发出来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想,但改造自然,愚公移山,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曾高唱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且还幻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此外,他还提出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伟大梦想。这些传奇的梦想,如今都一一实现了,都变成了造福人类的光辉现实。而唯独“三截”昆仑这个梦想,无论从自然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来说,至今都还未能实现。至于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实现,尚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发展科学技术,激发群众智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有可能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嘛!

其三,毛泽东“评说”昆仑,就是要抒发共产党人的一种胸怀和气概。这种胸怀和气概,就是天下为公、心怀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革命和建设的成果。诗人用艺术形式表达,就是要把“三截”后、即改造好了的“凉热”适度的昆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该是何等伟大的胸怀和气概!这里面似乎有这几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的国际主义者,他们所遵循的就是共产党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理想信念;二是将帝国主义利益集团与广大人民群众区分开来的观点;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思想理念。这后两点,有诗人自己在创作《昆仑》20多年后的195812月重新为这首词所加的注文为证:“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美、英、日都涉及了。”遭受过近百年来帝国主义欺侮、14年抗战的磨难和付出几千万中国人生命的惨痛代价之后,毛泽东竟还能如此宽容大度!他不仅要将改造后的“昆仑”为中国人民造福,而且还想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人民,尤其是“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一句,它将日本统治集团、特别是当年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与“日本人民”作了明显的区别。这种宽容、磊落的胸怀,不正是共产主义者解放全人类的国际主义胸怀吗?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毛泽东离开我们近40年了,他创作《昆仑》词的时间已过去80年了,人们现在常用的代替词语多是诸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唯一超级大国”、“操纵国际秩序的国家”、“控制话语权的国家”、“不愿放弃霸权的国家”等等。现在人们提到关于国家与国家关系层面的用语,多是谈判、协商、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等等。今天人们最希望听到的词语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公平合理,平等互利,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等等。不过,人们的耳边也不时听到从域外个别国家发出来的诸如“制裁”、“封锁”、“围堵”、“遏制”、“再平衡”等带威胁性的不和谐之音。至于对于“颜色革命”之类的和平陷阱,人们当然更不能不随时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