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2】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民主制度,反动统治势力总是凭借强大的武力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种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同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造成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这种特点,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断积蓄和发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扩大斗争的阵地。由此所决定,中国的革命武装斗争,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首先是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起,即以武装斗争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党逐步克服以城市斗争为重心、企求速胜的“左”倾错误,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长期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开展武装斗争。党成功地解决了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用无产阶级建军思想,建设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纪律、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就使得人民军队既与一切反动统治势力掌握的残害人民的军队根本不同,又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程度上远远超过历史上旧式的农民起义武装。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确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思想,实行“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的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在作战时战略上是“以一当十”,而在战术上却是“以十当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则之一。人民军队在反对敌人的“围剿”、“扫荡”的反复战斗中,在由游击战到运动战和阵地战,并组织大规模的战役的进展中,由弱变强,由小到大。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党通过人民战争,一步一步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先进革命阵地,并依托和发展这个阵地,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22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打败拥有优势装备、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最后赢得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

  (七)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反革命力量特别强大。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取和联合占人口多数的阶级,不巩固工农联盟,不建立和发展除反动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之外的,包括各民族、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为他们所拥护。外国帝国主义通过其在中国的附庸压迫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直接武装侵略中国的一个时期中,更使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面临亡国的绝境,这就使得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为可能。但是,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官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争夺,又使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不能不经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对农民的领导,紧紧地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这就为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提供了根本的保证。而要实现对农民的领导,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使他们为保卫胜利果实而积极参加革命战争。这样,以武装起来的农民进行革命战争所形成的坚强的工农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就有可能同其他革命力量实行联合,革命统一战线才有可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根据对国情的深刻分析,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反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当民族资产阶级、甚至某一部分官僚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可能站到革命方面来的时候,党就努力争取它们参加统一战线,并注意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对它们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革命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官僚资产阶级分裂的时候,又敢于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包括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支持或中立。

  党还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同特性,以及它们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这样,党就能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保证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历史性胜利,并保证中国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这一胜利,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封建割据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中国各族人民从此生活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之中。

  ——这一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

  ——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一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帝斗争的胜利信心;也有力地推动了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别国革命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把自己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引向胜利发展的道路,就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讲的某些个别论断或制定的行动纲领,而必须从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出发,与时俱进,因地因事而变,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

  (九)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时候,毛泽东曾指出: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还要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继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又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继续坚持不懈地英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