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试验场初期记事【2】

作者:张蕴钰    发布时间:2015-12-07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那时我们用的地图是沙皇俄国绘制的新疆地形图。从图上看有一条南北连绵不断的“白龙堆”。这“白龙堆”到底是什么样的地形,我们都不清楚。中午到达此地一看,才知是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白沙堆。一座座沙山绵延起伏,高的10余米,矮的五六米。这些银白色的沙堆绵亘远去就像一条玉龙曲身卧在广漠的戈壁滩,故此得名“白龙堆”。我们从沙堆豁口低凹处通过继续前进。后来我才从一些书籍中看到,西晋时通西域诸国的使者和商人,为避开三隆沙和白沙堆,由玉门关向西北找到一条新路,直通哈密王属地,想必过白龙堆的路那时就断了。回想起来,我们以50年代的后勤保障条件通过白龙堆,真是不容易。

车队继续前进,我们边走边勘察地形,评价着所过之处对我们此行目的之价值。再前行,我们进入了地质学上所称的“雅丹地貌”区。这种地貌是由于冲积土被风蚀形成,是沙漠上吹来的热风天长日久把原始地貌“雕琢”成了一座座峭立的土丘,它们或楞角分明,或体圆如柱,似碑似塔,参差不齐,姿态万千,不啻是戈壁滩的一大自然奇观。面对这神秘莫测的奇异地貌,我们不敢深入到里面去,只好向北绕道而行。刚拐过去不久,张志善的车发现了车辙,是解放牌汽车新压的车印。这时人人喜形于色,个个如释重负。顺着车辙走不到五六公里,在一个转弯处看到了几顶帐蓬。一位中尉见到我们一行格外兴奋,他告诉我,他们是总参测绘大队的一个班组,担任着对位于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导弹试验发射弹着区进行测量的任务,在外已经两个月了。他们用水是从罗布泊取的,离此大约50公里。顺着他指的那条取水的路,日落时我们到达了罗布泊。孔雀河的水日夜流入罗布泊。在入泊口,河两岸生着柳树、芦苇,对于戈壁行旅人来说,这真是个美景宝地。我们尽情地洗了个痛快,连汽车上的尘土也洗刷干净了。当晚我们宿营在罗布泊。次日乘兴逆河而上,继续勘察。西行百余里,目测一下这片戈壁滩,起伏不大,基本平坦。我们选了一个中心点,再分别向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各个方向踏勘地形地貌。结论是:这里完全适合选场条件。我们庄重地就地打下了一根木桩,就此选定了我国核武器大气层试验靶场。

一块石头落地,勘察任务完成了。我们的归程是经辛格尔去吐鲁番,可是走了很多路都走不通,只好返回,想找到由罗布泊去鄯善的那条路。但车队现在在地图上是什么位置都搞不清楚,如何走呢?我们真有点着急了,因为车的油已经不多了。最后决定派人到高处看山势,以使我们走出这山窝。稍后,派出的人员回来了,他说在山顶上看到山下有个小水沟。听说有水,我们不由急中一喜。方想起今天是除夕,大家就在这一起包饺子过年吧。我给总参的万毅部长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他我们正在寻找回鄯善的路。然后我命令对每辆车的油箱都检查一下,看各有多少油,能跑多少公里,心想如必要就甩掉几辆车。第二天,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车辙,遂顺利驱车抵达鄯善。不久,我从哈密乘飞机回到了北京。

在北京,我将在罗布泊勘察的情况向万毅部长、陈士榘司令员作了汇报。1月下旬,我陪同万毅部长和工程兵设计院的唐凯院长由北京飞往新疆,对新选定的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区进行空中观察。飞机临近场区上空时看到了场中燃起的3堆火。我在飞机上边对地面观察,边向万毅部长报告情况并回答他的询问。我们选场的中心位置在东经41度50分,北纬89度50分。孔雀河到北山之间有6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海拔1000米左右,地面土质是冲积土,外缘地带是戈壁,施工筑路就地取材也很便利。这里长年风向是西风,下风方向至敦煌420多公里之间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也尚未发现有价值的矿藏。在西南有个村子叫铁干里克,也在120公里以外。飞机盘旋几圈后便飞往乌鲁木齐。万毅、唐凯两同志都说这次选的是一个好场子。

到了乌鲁木齐,又向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王恩茂同志汇报了有关情况。然后我再回北京,2月初由陈士榘、万毅和我联名向国防部写了核武器试验场选场报告,建议试验场定点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正式批准了这个报告,很快又于3月25日通知新疆军区,0673部队将进驻新疆执行特种工程任务,该部的军事、行政、党政、后勤工作均归新疆军区领导,并要求这支部队的有关情况需特别注意保密。

部队于3至4月间进入新疆,暂时住在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公社和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一个被废弃农场的土房里。这时,靶场的领导同志只有常勇政委、张志善副司令员和我,首要工作是为营区选个点。经过实地考察,最后,营区定点在乌什塔拉以南地区,这里无耕地,无树木,地下水丰富,东距试验场区250公里,北靠天山,南不到20公里有博士腾湖,可以调节小气候,使这里不像一般戈壁滩那样奇寒酷暑温差强烈。在这里建一个可居住5万军民的特别营区是可以的。因这里仅有很少一点马兰草,当地人称此地为马兰滩。我、张志善、工程处长苏润海最后定点时就将此地定名马兰村。部队进驻后不久,于6月13日接到总参通知:0673部队对内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训练基地”。随即基地建立起党委,常勇为第一书记,我为第二书记,张志善、任中咸、李天衷为党委委员;原勘察大队工作已结束,即行撤销,我旋即受命担任基地司令员。

万事开头难,现在可以说领导和机关有了,地皮有了,除此以外,需要的都还没有。在此不但要建立一支能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还要建起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基地所处地理位置是边、远、穷,又是戈壁滩,工作和生活是很艰苦的,但我们的政治环境却非常优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建核武器试验基地极为重视,对我们建场的有关事宜总是从快从优批办;新疆党、政、军、建设兵团对基地大力支援;全国各有关单位给予我们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当然,基地的官兵乃至每一位工作人员也为基地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初见规模。这时的马兰村已建起了水厂、机械厂、发电厂、拖拉机修配厂和机关部队营房、招待所、礼堂、幼儿园等保障生活的设施,修建了水库和农场,绿化了营区,架设了由酒泉经乌鲁木齐至试验场区的通讯线路,建立了多个气象台站。我们调来了4个工兵团、1个汽车团、1个防化团;组建了21研究所,所长张超,政委秦国才,还有教授程开甲、董寿莘和10多位有科技成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逐年入伍的大学生300余名,这些就是试验场上的科研主力军。

1962年1月3日,二机部在向中央的报告上提出了争取1964年或1965年上半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对此,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1963年下半年,我们接到了进行首次原子弹试验的任务。目标时限有了,基地振奋了,紧张了,忙碌了。如果说,过去做过的事还算不难做(尽管很艰苦),今后的工作却是我们不懂的,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无处不在。不懂就学,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听科技学术报告,参加核武器原理讲座,学习操作有关核试验测量设备,掌握自动控制和核安全及其防护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当时我们真是步步有艰难。不但是我们这些外行人如此,就是我们的专家、技术人员同样有着更深层次的艰难——中国毕竟没有现成的核试验经验;再者,试验所需要的技术器材哪个厂家生产?哪里去买?性能、规格、型号都要求很严的必备的标准部件什么厂家能加工生产?说不出的难处真是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