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的设立【2】

作者:徐志坚    发布时间:2016-04-01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关于奖励基金的组织保证:

  我们探讨时认为,因为这项奖励的评选对象主要是内地学者,因此应在北京设立评选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国家科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信托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投资委员会成员都是不领取酬金的志愿服务者。信托委员会、投资委员会成员,评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除国际学者外,均以机关团体职务身分参与工作。这也是参考了诺贝尔奖基金董事会主席、副主席由瑞典王国政府任命的做法。这对于基金的延续、持久也是重要的保证。

  在基金会的筹备过程中,我多次邀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港澳办、中国银行等部门的同志共同研究,均得到这些部门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主动起草有关文件。我记得周南同志研究后还来信提出了宝贵意见。

  杨振宁先生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一直很关心,在设立何梁何利基金的过程当中,他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也提供了许多权威性的资料。作为信托人之一和评选委员会副主任,他参与了以后基金的管理和评选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他强调指出,设奖领域及奖励对象不是以部门为主,而是以学者为主,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突出了科技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抓住了重点。当然,在对科技发展有贡献的人当中,教育界及实业界也占了很大比重,所以也吸收了教育界等有关人士参与奖励基金的管理。

  经过多方酝酿,尤其是与利国伟先生的商榷,原来不太明确、甚至有些模糊的问题,逐步清晰了,理顺了。

  正如利国伟先生先前的预计,他拿出1亿元港币设立基金,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1994年1月3日利先生来函告我:恒生银行董事梁銶琚先生乐于捐港币1亿元参加基金。1月23日,利先生又来函告我:恒生银行董事何添先生也乐于捐港币1亿元参加基金。这样,基金总数达到了4亿港元。

  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的原则均已取得共识,1993年11月12日,我向朱镕基副总理作了汇报、请示,并抄报李岚清、宋健和罗干同志。此后,我根据经朱镕基副总理和李鹏总理审阅并原则同意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精神,又多次与利国伟先生通过信件磋商。在原则上取得共识、具体实施办法也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利先生的建议,我于1994年1月,委托国家科委段瑞春和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罗迎难两位同志前往香港,与已在香港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行长周振兴一起,于1月5日至7日与利先生等人进行具体商谈。段瑞春等人报回了会谈中六个有关问题的协调处理意见,我均同意。这样,双方于1月7日草签了《信托契约》,并就《基金组织结构大纲》、《评选章程》和《评选委员会》等问题达成一致。至此,奖励基金筹备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

  1994年2月2日,我向罗干秘书长汇报了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并报朱镕基、李岚清和宋健同志。主要内容是:关于双方准备草签的三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需要请示的几个问题和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在这份汇报及请示报告中提出:考虑到基金的筹备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建议将基金的组织工作及今后的运作,正式移交信托人负责,并由国家科委作为牵头单位,以科委副主任惠永正同志为委员会的主席。朱镕基同志批示:“同意。”并报请李鹏总理审阅。

  1994年3月30日,四位捐款人或代表和五位信托人在香港签署了信托契约。何梁何利基金正式诞生。

  十分遗憾的是,梁銶琚先生于1994年11月去世,1997年12月何善衡先生也去世。当时国务院领导均请有关人士转达了悼念之意,并送了花圈,表达对他们家属的慰问。

  何梁何利基金的确立,办好何梁何利基金,是对他们最好的永久的纪念!

  1996年12月底我工作调动,在向朱镕基同志报告和辞行时,我说到:利国伟先生创办基金之事,在你的支持和鼓励下,办成后运作几年了,效果很好。对利国伟先生等人我们是否需要有所表示?他当即对我说:明年可能要去香港开一个会,那时可以会见捐款人,表示我们的谢意。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朱镕基同志将出席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此前,惠永正同志在1997年7月31日给朱镕基副总理的报告中提出,希望朱镕基同志能够在香港出席何梁何利基金第四届颁奖典礼。朱镕基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时间要衔接一下。徐志坚同志为筹办这项基金做过努力,可请他也赴港参加此项评奖活动。”此时我工作已变动,显然这是他特地让我去的,为此我也很受感动。后来我想,对捐款人表达我们的谢意总要以某种形式才好,于是我提出一个方案报请朱镕基同志办公室:请中央文史研究馆著名的、有影响的书画家创作一批书画,同时请朱镕基同志给这四位老先生或他们的家属分别写一封亲笔信。对这个方案,朱镕基同志欣然同意。

  我将创作礼品书画的事跟中央文史馆的几位老先生说了,他们听说是朱镕基同志送给尊贵客人的礼品,都很高兴,用心地创作,很快就办妥了。

  朱镕基同志对中央文史馆的老先生一向关心和敬重。为了表达对他们辛苦创作的谢意,1997年9月3日晚,朱镕基同志在钓鱼台接见了创作书画的馆员,他们是:启功、秦岭云、卢光照、黄均、许麟庐、杨萱庭、刘继瑛、林锴等先生。这些学者、名人,多是8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人。其间,秦岭云先生提出参事室、文史馆盖房子的事,镕基同志说:“好啊,我想办法帮你们筹集一点。”这件事我在这之前已经向有关方面打了报告,总理这么一表态,以后办此事,路子就更加顺畅了。

  根据朱镕基副总理的批示,我随他去了香港。1997年9月23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第四届颁奖典礼在香港恒生银行礼堂举行,朱镕基副总理在颁奖典礼上讲了话。他说:“我们非常高兴这次颁奖能够在香港举行,而且是在7月1日香港回归以后的香港举行。现在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成立的基金,发给中国的科学家,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都知道世界的科技突飞猛进,如果我们不在科技上掌握,并且迎头赶上,我们只有永远的落后。”“所以中国需迎头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何梁何利基金就是以鼓励祖国的科技人才为目的,我想将来会越来越有意义,因此我给四位老先生和他们的家属写了几句话。我来之前,我请中央文史馆的老先生作画题字,送给四位老先生和他们的家属。我在里面写上‘高谊可风,功在当代,泽被永远’。”

  实际上,在颁奖典礼之前,朱镕基同志分别给这四位老先生和家属写了亲笔信并交给我。会前,我也已把这些信交给他们本人或子女了。颁奖典礼结束后,12点半宴请捐款人。这时,我们又把字画交送给了他们。因为朱镕基副总理不仅对这些老先生们的善举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还用非常亲切友好的方式表达了谢意,故这些老先生们,包括他们的家属,都非常高兴。朱镕基同志与每位老先生及其家属十分亲切地握了手,请他们同坐一桌。席间大家谈笑风生,气氛非常融洽。

  利国伟等老先生都是拥有炎黄子孙赤子心的贤者。他们为故乡,为祖国都做了许多的好事、实事、善事,“何梁何利基金”只是其中的一件。截至2004年底,已有576位科学家获得此项基金的资助。他们的功德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何梁何利奖”和“何梁何利星”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摘自:欧阳淞 曲青山主编:《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