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叶剑英的“争”与“不争”【2】

原标题:长征中叶剑英的“争”与“不争”
作者:汤家玉    发布时间:2016-07-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

为革命前途而“争”

长征开始时,中革军委将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又称军委第一纵队,与主力红军一起行动,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等随其行动。叶剑英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担负着保卫最高领导机关的重任,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

突破湘江后,8万多红军只剩下3万来人。叶剑英心情极其沉重。他率领队伍,在湖南和广西交界的西延山区艰难地前进着。这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下了山,涉过一条小河,前面是一片开阔地。队伍迅速通过开阔地,向对面的小山上走去。这时,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叶剑英抬头一看,几架敌机正向红军扑来,情况十分危急。“到安全地隐蔽!”叶剑英立即发出命令。战士们迅速散开,有的隐蔽进树丛里,有的趴在地上。而叶剑英却只顾指挥部队隐蔽,没注意到敌机已经在自己的头顶上盘旋。突然,一颗炸弹落在了叶剑英附近,“轰”的一声巨响,一阵巨浪将叶剑英掀倒在地,他霎时失去了知觉。大家目瞪口呆,警卫员范希贤赶紧跑过来,拉着叶剑英,哭喊着:“参谋长!参谋长!受伤没有?”其他人也赶紧围过来。

叶剑英缓缓地睁开双眼,渐渐地恢复了知觉。他甩开警卫员的手,挣扎着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了几步,突然,一阵剧痛从右大腿靠臀部的地方传来,迅速袭向全身,叶剑英差点摔倒,他用手一摸,鲜血已经渗透了裤子,不断地往下流。同志们小心翼翼地把他扶到一处平坦的地方,让他躺下。这时,总卫生部部长贺诚闻讯赶来,把叶剑英扶上担架。这时,大家才注意到,他的大衣被炸穿了许多窟窿。有个同志惊叹:“多亏了这件棉大衣,救了参谋长一命!”到了临时卫生所,医生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发现一块弹片打进他的右大腿靠近臀部的地方,有好几公分深。由于部队急于行军,又缺医少药,一时无法取出弹片,医生束手无策。叶剑英忍住剧痛,安慰医生和其他同志,说:“取不出就不取了,没关系,不要紧。”医生只好对伤口作了简单的包扎,叶剑英便继续上路了。后来,叶剑英每次谈起这次负伤留在身上的弹片,就风趣地说:“留着它作纪念,可以使自己不忘过去。”

负伤的叶剑英完全可以向中央争条件、争待遇,但在这些问题上,他却始终恪守着一条原则:宁让一步,不争一分。但是,在困难、危险问题上,在革命事业上,叶剑英却寸步不让。时时处处想着大局,想着其他人,“不争” 名利、待遇,“争”困难的工作、危险的任务,这就是叶剑英!

叶剑英带伤工作,劳累过度,又加上营养不良,吐了几次血。但他仍坚持行军,还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参谋孔石泉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时,脚负了伤,走路困难。叶剑英又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几十年后,孔石泉回忆起这件事,激动地说:“叶司令员很关心我,如果没有他的那匹马,我也许走不出少数民族地区了!”

而最让叶剑英忧心的是红军的命运究竟该向何处走。有一天,行军休息时,叶剑英独自一人爬到一座高山上沉思,“想起毛主席、朱老总苦心创造的中央根据地丢给了敌人,苏区群众在受苦受难,我们转移的队伍前路漫漫,便吟哦了几句诗:越过千山与万水,问君西游何时还?……”此时,叶剑英更迫切地感觉到党和红军需要毛泽东。

长征初期,毛泽东的身体不好,叶剑英想方设法关照他,保护他。一次,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时,突遇敌军一个连的攻击,毛泽东暴露在敌军的射击范围内,情况万分危急。叶剑英立即率领通信排勇敢地冲了上来,他站在最前线指挥部队作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中央机关转危为安,毛泽东避免了一次巨大的危险。大家说:“好险呀!要不是叶参谋长及时赶到,我们就要吃枪子了!”

还有一次,毛泽东、叶剑英等人正在红三军团开会,敌机突然袭来,对红三军团进行狂轰滥炸。叶剑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泽东,他拉住毛泽东的手,迅速跑出屋子,隐蔽在山脚下的茅草地里。他们刚从屋子跑出来,那间屋子就被敌机炸毁了。如果不是叶剑英行动果断、迅速,毛泽东当时就可能遭到不测了。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两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头北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叶剑英和徐向前等领导右路军北上,但他时时惦记着毛泽东。在一次战斗中,右路军从敌军手中缴获了几匹马和一些牛羊。起初,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准备把打来的战利品直接交给四方面军供给部,而没有分给中央。叶剑英知道以后,就把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找来,为中央机关争取一些战利品。程世才同意叶剑英的意见,直接把一部分战利品分给中央机关。博古感激地说:“你们送来一头牛,让我们饱餐了一顿,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礼物!”毛泽东知道以后,夸奖叶剑英:“组织纪律性强。”

1935年6月下旬,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规定:“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可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阳奉阴违,表面上同意红军北上,却以各种理由不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

1935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开会,重申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历史任务,强调党对军队的统一领导和一、四方面军团结的重要性,同时对张国焘的错误也进行了批评。由于张国焘的干扰,红军在这一地区耽误了一个多月,失去了占领松潘北出四川的机会。国民党军利用这一个多月,完成了对红军围追堵截的部署: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座一带集结了4个师20多个团,企图堵截红军北上;薛岳、周浑元部集结于雅安地区,随时可以策应;川军刘湘部占领了整个眠江东岸,并有一部越过眠江占领西面的杂谷脑;尾随红军的刘文辉部已赶到懋功。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唯一的选择是:迅速穿过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向甘南的洮河流域前进。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冲出草地、北进甘南!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这是一片充满危险与死亡的土地!黑河和白河从南到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曲折,汊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垠。草地上气候变化莫测,刚刚还阳光明媚,忽然间便暴雨倾盆,寒风凛冽。行走在草地上,步步惊险,稍有不慎陷入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甚至会遭受灭顶之灾。尤其是每年的5月至9月间,是草地的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在红军进入草地之前,没有任何人敢穿越草地,不要说普通的民众,就是敢于献身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也没人敢涉足一望无际的大草地。

能不能通过草地,谁都没有把握。谁先率领部队探路?叶剑英自告奋勇,说:“我愿意做这个开路先锋!”叶剑英争来了过草地的“先锋官”。中央决定,由叶剑英率领两个团,作为中央机关和右路军的先遣队,为全军过草地探路。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多年枯烂的水草层层淤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到处是积水、泥泞。叶剑英抱病带领部队行军,和大家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沼泽地里。别人休息了,他还要召开干部会,了解行军中的情况和问题,要求各单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同时,还要向前敌总指挥部报告敌情、地形、宿营地点以及大部队行军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在草地上,红军指战员缺衣少粮。粮食吃完了,叶剑英就和大家一样吃野菜,有时吃了有毒的野菜,还拉肚子。

草地里的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上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晚上气温甚至降至零下,冻得人们瑟瑟发抖。许多战士只穿着单衣或夹衣,脚上是一双草鞋,甚至是赤脚。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草地到处是泥泞渍水,到了晚上,只能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等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实在找不到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即使睡觉也提心吊胆的,一不小心跌倒深水泥沼里,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一天晚上,部队在沼泽地年朵坝宿营。满天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而下。没有帐篷,没有栖身之处,大家或蹲或坐,紧靠在一起,忍着饥寒,苦挨苦撑。叶剑英和战士们挤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全身都湿透了,相互用身体温暖对方。不时有同志不声不响地倒了下去。叶剑英看到这种情景,为鼓舞士气,就给大家讲故事,并领唱《国际歌》。

高亢的歌声划破沉沉黑暗,穿过草地,直冲云霄。在歌声中,大家想起了自己当初立下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誓言,充满了热情与力量。不知不觉,黑夜过去了,他们迎来了一轮绚丽的日出。大家在灿烂的阳光下欢呼、歌唱。埋葬了牺牲的战友,叶剑英领着大家伫立默哀片刻,以坚定的语气说:“我们活下来的人,要想着牺牲的同志。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争取胜利!”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勇敢地向变幻莫测的草原深处走去!叶剑英就是这样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给红军开辟了穿过草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