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10】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12   
分享到 :
2012年第2期【10】

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上的致辞

2012923日)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荣幸出席毛泽东诗词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最近我看了一些资料,对研究会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研究会成立十多年来,组织和团结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会议的论文目录,就反映了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涉及领域的宽广。研究毛泽东诗词,不仅加深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中国现当代政治、军事、文化、文学的了解,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以及中华诗词的复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谨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综观他传世的诗歌作品,创作时间超过半个多世纪,不仅题材多样,多数作品为其革命生涯的艺术纪录,表现了广阔的胸襟、深远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操,而且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具有革命史诗的气魄。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格律运用自如,善于通过典故、神话和寓言以及赋、比、兴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诗意。这些都奠定了毛泽东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诗词自从公开发表以来,其所发挥的“诗教”作用,怎么估价都不过分。我们好几代人都深受毛泽东诗词的影响,毛泽东诗词的名句、境界、意趣,已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滋养。特别是在那个传统文化受到不公正对待、旧体诗词几乎无存身之地的年代,毛泽东诗词的公开发表,意义尤为巨大,不仅彰显了旧体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对于旧体诗词的保护、传播更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今天,许多同志喜欢写作旧体诗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和引领。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毛泽东诗词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很重要,很有意义。关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诗歌界都很关心,许多人都在思考和探索,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想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有关论述,是很有禆助的。他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民歌中倒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民歌即民间歌曲,又称民谣,是民间音乐的一个门类;民歌的文学部分(即歌词)属民间文学。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不断再创作的形式生存于民间。对于真正的民歌,群众的再创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来看,就与民歌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孔子整理《诗经》三百零五篇,属于民歌的“十五国风”就占了一百六十篇。屈原整理楚辞《九歌》,保留了不少南方楚国的民歌。汉代设乐府官署搜集民间音乐,使汉代的民歌得以保留。此后各个朝代都有人从事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唐代将民歌加工为曲子,五代北宋又将曲子再加工形成著名的词。1919年“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载有民歌(歌词),从此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因此,毛泽东对民歌的推崇是符合实际的,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民歌的滋养。

毛泽东所期望的“新体诗歌”,能够吸引民歌中的“养料和形式”。这个养料,应该包括民歌丰富的内容、永无歇止的创造力、不同特色的风格等。民歌的形式,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的,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章、段、句结构也多有不同。此外,民歌中多有运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在民歌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些无疑都是“新体诗歌”所需要的。

这个“新体诗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还很难说;能否最后形成,也还未知。但从毛泽东的论述看,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需要创作界和理论界的积极参与。毛泽东说要“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那么靠谁来吸引呢?当然是写诗的人,研究诗的人,不仅要有自觉的追求,还应有一些规划等,以便共同努力,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二是“新体诗歌”不应只是一个格式、一种样式,应如毛泽东所说是“一套”,即在基本的要求之下,有着可供选择的多种创作样式。三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毛泽东所说是“将来趋势”,是“很可能”的,急不得,要符合诗歌生成的规律。但要有信心。以上是我学习毛泽东关于“新体诗歌”的一点体会。

目前中国诗坛有新旧两家,即旧体诗词(传统诗词)与新诗(白话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数千年漫长而不间断的发展。“五四”时期虽然受到打击,后来又被挤出了文学史,但仍然不绝如缕,仍然有着数量可观的作者队伍。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回归,中华诗词也逐渐复苏,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毛泽东当年曾说,旧体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现在,大学生的旧体诗社甚多,前几年中华诗词学会接收了河北沧州的一名中学生入会,当时才12岁,诗词格律熟练,诗写得很不错。如果毛泽东健在,相信他也会感到高兴。中华诗词的顽强生命力,在于它与我们古老民族的悠远历史和灿烂文明相联系,在于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和喜爱的一个部分,在于它与汉字这一极富形式感与表达力的文字的特点有关,除非我们彻底摒弃传统,除非我们完全废除汉字,否则,旧体诗词仍然有其存在、发展的土壤与条件。

作为旧体诗词,本身也是发展的。例如,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形式是律诗,其形成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诗经》、《楚辞》等已具备了一定的韵式,从《古诗十九首》至建安诗人创作已略具五言八句诗歌雏形,但真正从古风向律诗转化的关键是南朝齐梁新体诗,到唐朝则成熟定型。律诗就要守“律”,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他本人的律诗严守平仄,但在用韵上却突破了传统的“诗韵”,例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四支、五微通押,《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十四寒、十五删通押,《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与《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都是三江、七阳通押,也就是说,把诗韵放宽到了词韵。而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句一韵,十句十韵,均押去声韵,分属十四愿、十五翰、廿八勘。按照词韵,十四愿(半)、十五翰可通押,廿八勘只能与廿九艳、三十陷通押,显然,这首词的用韵又突破了传统的“词韵”。但用今韵读来,却是押韵的。近年来,马凯同志提出“求正容变”,即既提倡坚持格律,又支持改革创新,这也反映了中华诗词发展的趋势,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中国新诗即白话诗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迄无成功”,但其成就还是相当可观的,影响仍然很大,一直占据着现当代诗坛的主流地位。因此,中国诗歌的发展,是否可以走旧体诗词(传统诗词)、白话诗(新诗)以及将来可能产生的“新体诗歌”的鼎足而三、共同发展的道路呢?我以为是可以的。从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看,新体的产生,并不影响原有体式的继续发展,有了律诗,古风仍然为诗人所重,真正的名家,譬如杜甫,都有大量的古风,“三吏”、“三别”就是古风。毛泽东说:“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诗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毛泽东有律绝,又有五古、七古、六言、杂言等。有了词,传统诗歌照样发展;有了白话诗,传统诗歌仍然存在;同样,将来有了“新体诗歌”,传统诗词也会继续有新的成就。诗坛应是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应是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

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不断深入,既体现着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成果,又是中华诗词事业兴旺的一个反映。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全国诗歌界的朋友一起,为探寻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