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炮擊金門【2】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2-12   
分享到 :

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波蘭華沙恢復。在會談中,中方提出希望雙方停止敵對行動的方案﹔美方則把中方的積極態度視為軟弱,蠻橫地要求立即在台灣地區實現停火,聲稱美國不能容忍其“盟友的領土”被武力侵犯。針對美國企圖把中美之間國際爭端的解決同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和沿海島嶼這一純屬中國內政的問題混淆起來,中國外交部部長陳毅於9月20日發表聲明:“台灣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完全是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造成的。消除台灣海峽地區的緊張局勢的關鍵,不是什麼‘停火’問題,而是美國軍隊撤出台灣地區的問題。中美之間沒有打仗,根本談不上什麼‘停火’。”

台灣海峽出現的危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不利,在美國的盟國中也引起了強烈不安。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開始散布從金門、馬祖撤退的輿論。9月30日,杜勒斯在答記者問時一反過去的腔調,聲稱美國沒有保衛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也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他還說,如果放棄這些島嶼不會對保衛台灣產生不利影響,美國將不考慮在那裡使用部隊。杜勒斯講話后,台灣當局立即作出反應,公開表示不滿。

美國和台灣方面的動向一直在黨的領導人的密切注視之中。10月上旬,毛澤東連續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最后確定對金門採取“打而不登,斷而不死”的方針,即隻打炮而不登陸,封鎖金門,斷其后援,但不把守敵困死。在討論中,中央領導人認為:第一,經過一個多月的較量,中美雙方對彼此的意圖都已有所了解。中國發覺美國要保台灣,但並不想為保金門而打仗﹔美國也了解到中國無意在近期內解放台灣,也不打算同美國迎頭相撞。第二,美國企圖以放棄金、馬來換取中國承認其霸佔台灣,制造“兩個中國”的意圖明顯。第三,美蔣矛盾已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毛澤東說,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目前的情況是蔣介石無力反攻大陸,而我們在相當時期內也不可能解放台灣。根據以上判斷,毛澤東提出,如果收復金、馬或讓美國人迫使蔣介石從金、馬撤退,我們就少了一個對付美、蔣的憑借,事實上會形成兩個中國。因此,不如仍以讓蔣軍留在金門為好。一是可使美國當局背上這個包袱,便於我們在需要時拉緊“絞索”,使其提心吊膽﹔二是便於擴大和利用美蔣矛盾。這一決策意味著中共中央從此確定“一攬子解決”台、澎、金、馬問題的方針,而不是分“兩步走”,先收復金門、馬祖,再解放台灣。在不久以后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美國的方針是把金門、馬祖兩個島交給我們,以此作為交換條件,讓它繼續佔領台灣。這生意不好做。我們要留蔣介石在這兩個島上,要不我們就把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全部拿回來。”

10月5日,黨中央決定從次日起暫停打炮七天。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報》發表由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和《再告台灣同胞書》。這兩份文告向台灣當局和台灣同胞曉以民族大義,指出雙方都同意“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並再次提出舉行國共兩黨和談以解決中國內部爭端的建議。第二份文告還宣布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碼頭和船隻,以利金門諸島得到充分的供應,逢單日也不一定打炮,但台灣方面的船隻、飛機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從此,台灣海峽的斗爭就從以軍事形式為主轉向以政治和外交形式為主,海峽形勢的“危機”階段基本結束。當年12月,美國宣布自台灣地區撤出部分海、空軍。

這次炮擊使得美國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比較充分地暴露出來。在大規模炮擊停止之后,毛澤東請人給台灣領導人帶話,表示:隻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可以照原有方式生活,軍隊可以保存,繼續搞三民主義。1963年1月,周恩來將毛澤東提出的這些原則概括為“一綱四目”轉達給台灣當局。其主要內容,一綱是:隻要台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台灣領導人意見妥善處理。四目是:(一)台灣歸回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台灣領導人全權處理﹔(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三)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台灣領導人意見協商決定,然后進行﹔(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炮轟金門集政治、軍事和外交斗爭於一體。通過這一番較量,毛澤東認為,台灣問題“尚有待於觀察和考驗,離解決之期尚很遠”。此后,海峽兩岸基本處於不戰不和的對峙狀態。中美大使級會談在隆隆的炮聲中恢復,但圍繞關鍵的台灣問題,雙方都不准備作任何讓步,會談的意義僅在於維持一條聯系渠道。1960年5月,在同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談話時,毛澤東說:“現在的局勢我看不是熱戰破裂,也不是和平共處,而是第三種:冷戰共處。”這不僅是毛澤東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是他對中美之間的僵局所作的一個概括。這種僵局一直延續多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