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炮擊金門
從1955年下半年起,隨著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調整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開始,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有所和緩。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擴大會議上作《關於亞非會議的報告》,明確提出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1956年2月,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提出“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而奮斗”的口號。9月,黨在八大政治報告中申明:“我們願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使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談判喪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談判失敗以后。”這是黨的正式文件首次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1957年4月16日,在歡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的酒會上,毛澤東說:“我們還准備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第二天,《人民日報》將這句話作為歡迎酒會報道的題頭在第一版登出,格外引人注目。與此相配合,這一時期為打破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僵局,1956年8月,中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取消不讓美國記者進入中國的禁令。隨后,中方又在大使級會談中就消除兩國間的貿易障礙、促進中美人民來往和開展文化交流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建議和草案。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做出的這些努力,未能得到美國政府的回應。
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條約”生效后,美國政府一面加強對台軍事援助,一面加緊制造“兩個中國”﹔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一方面需要美國的庇護,另一方面又幻想恢復其對大陸的統治,既不願接受美國“兩個中國”的主張,也無意與中共舉行和平談判。從1957年起,一系列事件導致台灣海峽局勢和中美關系再度緊張起來。這一年5月,美國派遣“斗牛士”式導彈部隊進駐台灣。10月,國民黨召開八大,繼續強調“反攻大陸”,並把中共方面的和談倡議說成是“統戰陰謀”和“政治顛覆”手段。為表示“反攻”決心,台灣當局將其總兵力的1/3派駐到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並加強了對大陸的騷擾。美國為加強對台灣的控制,將其駐台各軍事機構合並成統一的“協防軍援司令部”。當年年底,中美大使級會談由於美國企圖單方面降低談判級別而中斷。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多次聲稱美國將繼續執行對華政策三原則,即: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新中國進入聯合國,繼續對中國實行封鎖和貿易禁運。
面對美國僵硬的對華政策和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面對台灣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的叫囂和日趨增加的騷擾活動,毛澤東開始思考用什麼方式重新把台灣問題在世界面前提出來。1958年6月16日,他在中南海召開的一次討論外交問題的會議上說:和美國接觸的問題,在日內瓦會議時我也說過,可以有所接觸。事實上美國也不一定願意接觸。同美國鬧成僵局20年,對我們有利。一定要美國梳妝打扮后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101年你一定會承認的。6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中美大使級會談的聲明》,要求美國政府從即日起於15天內派出大使級代表恢復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將認為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此時,經過多年准備,人民解放軍已經具備了在福建前線發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1957年4月,鷹廈鐵路建成通車,提高了這一地區的國防運輸能力。1958年夏季,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進駐新建成的前線機場,迅速取得了福建沿海地區的制空權。這就為在開展對美斗爭的同時,直接對台灣國民黨當局實施懲罰性打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恰好在這時,中東地區掀起了一場革命風暴。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舉行起義,要求親西方的夏蒙政權下台。7月14日,伊拉克發生革命,推翻親美的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5日,美國政府以“保衛黎巴嫩主權”為借口,派出海軍陸戰隊在貝魯特附近登陸。隨后,英軍也進入約旦。中東地區的形勢頓時緊張起來。7月17日,台灣當局以“中東地區當前的爆炸性局勢”為理由,命令所有部隊處於“特別戒備狀態”,並連日舉行軍事演習,出動飛機對大陸沿海進行偵察、挑舋。美國也命令駐太平洋地區的第七艦隊進入戰備狀態。這樣,台灣海峽的局勢也隨著緊張起來。
在上述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抓住時機,再次以炮轟金門的方式把台灣問題提出來。1958年7月17日晚,中央軍委下達准備炮擊金門的命令。18日晚,毛澤東召集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及空軍、海軍、炮兵等領導人,部署東南沿海軍事斗爭的任務。他指出,金門炮戰,意在擊美。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借口,但對美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此后,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反復思考,至8月中旬北戴河會議期間,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作出首先集中力量炮擊金門並將其封鎖起來的決策。這一行動有以下幾方面目的:第一,支持中東地區人民的解放斗爭,給美帝國主義以教訓﹔第二,嚴懲蔣介石集團對大陸的騷擾破壞﹔第三,判明美國同台灣國民黨當局訂立的“共同防御條約”的范圍是否包括金門、馬祖在內。在決策過程中,毛澤東指出:經一段時間后,對方可能從金、馬撤兵或困難很大還要掙扎,那時是否考慮登島作戰,視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金門國民黨軍實施大規模猛烈炮擊,歷時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92萬發,一舉斃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600余人,摧毀其大批軍用設施。為擴大戰果,次日又組織炮兵和海軍艦艇,實施第二次聯合打擊,重創國民黨軍大型運輸船“中海”號,擊沉貨輪“台生”號。在解放軍猛烈炮火的打擊下,金門島基本被封鎖,補給運輸中斷。9月3日,毛澤東決定從次日起暫停炮擊三天,以靜觀各方反應。4日,中國政府按預定計劃宣布,本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裡,此規定適用於包括台灣及其周圍各島在內的一切中國領土,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這是一項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的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的重大決策。
金門炮聲一響,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就被吸引到台灣問題上來。中國突如其來的猛烈炮擊使美國十分緊張。幾天內,美國在台灣海峽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兵力集結。至9月初,在這一地區的美軍艦艇達60余艘,各種類型的飛機430余架。8月27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重申,美國將不放棄對台灣承擔的所謂“責任”。9月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也發表聲明,一面揚言要使用美國武裝部隊來“保護”金門、馬祖等有關陣地,另一面又要求重新舉行被美國單方面中斷達九個月之久的中美大使級會談。
對於美國方面的反應,毛澤東同中央政治局常委研究認為,現在的形勢是我們主動,美國人被動。杜勒斯似乎要把台、澎、金、馬都包下來,這就像鑽進絞索,給套住了。但美國人心裡也怕打仗,很可能在金、馬採取脫身政策。我們准備以外交斗爭配合福建前線的斗爭,有武戲,又有文戲。9月6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譴責美國威脅要把它在台灣海峽地區的侵略范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島嶼,同時宣布,中國政府准備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目前的形勢對全世界爭取和平的人民有利。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美國侵略者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的頭上的絞索就將越緊。美國制造的這些緊張局勢走向了美國人願望的反面,它起了動員全世界人民起來反對美國侵略者的作用。毛澤東關於美帝國主義正在為自己制造絞索的著名論斷,鼓舞著中國人民開展反對美國侵略的斗爭。
從9月7日起,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聲明和警告,公然派軍艦進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護航。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以打擊國民黨軍方式反對美軍的護航行動。毛澤東當時指示:一照打不誤﹔二隻打蔣艦,不打美艦。8日,人民解放軍實施第三次大規模炮擊,擊沉擊傷國民黨軍艦各一艘。11日,又實施了第四次大規模炮擊,迫使護航的美國軍艦倉皇逃離金門海域。13日后,為配合中美大使級談判,人民解放軍轉入零星炮擊。至10月6日宣布暫停炮擊時為止,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共進行了4次大打、83次中小打和上千次零星炮擊,達到了封鎖金門、懲罰國民黨軍和打擊美國“戰爭邊緣”政策的目的,使美國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