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和成功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是極其艱巨的歷史任務。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深刻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重要論述,對於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不斷奪取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勝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而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目標﹔新中國從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為己任﹔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始不久,就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貫穿黨的全部歷史的一條主線。
(一)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革命條件特殊而復雜。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經過艱苦實踐,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實施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願望。新中國成立后,黨又領導人民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使中國這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黨領導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投入到嶄新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中。雖然探索中出現了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和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特別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但是,在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積累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