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與哈爾濱:紅色交通線的開創者【4】

作者:王艷萍    發布時間:2013-04-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分享到 :

哈爾濱黨組織壯大發展

1923年年底,陳為人和李震瀛的革命活動被哈爾濱反動當局注意,二人被迫轉移離開哈爾濱后,留在哈爾濱的黨團員陳晦生、彭守朴、張昭德、馬新吾(馬萬錄)、劉天佑等仍堅持活動,但處於渙散狀態。1925年,從蘇聯學習回國的吳麗石,也被李大釗派到哈爾濱從事建黨工作,他首先將5名黨團員組成小組,開展活動。深入中東路總廠機務段,發展青年工人張有仁、姜文洲等入黨。成立了三十六棚黨支部。並根據李大釗指示,創辦《哈爾濱日報》。11月,成立中共哈爾濱特支,吳麗石為書記。1926年1月,建立了中東鐵路工人黨支部。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組哈爾濱特支為中共北滿地方委員會(哈爾濱地委),負責領導長春以北、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各地的黨團組建工作。

1926年初,李大釗指派楚圖南、海濤、蘇子元、何安仁相繼到哈爾濱工作,與吳麗石接上關系,並落實李大釗的指示:努力在青年學生和教職員工中進行廣泛接觸,傳播革命思想,開展工作,成立 “學生會”、“讀書會”、“文藝會”,演出進步戲劇,講解“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想,以深厚牢固的群眾基礎建立堅固的黨組織。

1926年底,北滿地委已建立有“地包”工人支部、三十六棚工人支部、大學生支部、皮鞋工人支部、警察支部、道外混合支部﹔中東鐵路沿線有雙城、安達、長春、吉林、牡丹江、橫道河子等6個支部。此外,穆棱、昂昂溪、綏芬河等地也發展有黨員。北滿地委有黨員130人,黨組織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核心。

如同中共中央《李大釗烈士碑文》所說“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較早地建立了各地的黨組織。哈爾濱黨團組織的建立是北方地區建黨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大釗領導建立的北方地區黨組織,對掀起北方地區大革命高潮,土地革命運動以及后來的抗日運動的興起,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紅色交通線,是指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經由中東鐵路往來於蘇俄的交通路線。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以老同學鄧潔民在哈爾濱創辦的東華學校為據點,以哈爾濱為中樞,最早建立起這條紅色交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