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千萬不能丟掉“中國特色”
【2】
什麼是社會主義?他曾從不同角度作過許多闡述,集中到一點就是共同富裕。他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頁。)他又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64頁。)在南方談話中,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 第373頁。)鄧小平把以南方談話為壓軸之篇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稱為他的“政治交代”,叮囑后人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動搖和脫離黨的基本路線。“不知不覺”這四個字說得真好,值得深思。
黨中央一直牢記鄧小平的囑托。十八大報告在談到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八條基本要求中,很引人注目地規定了一條:“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報告認為這八條基本要求應當“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4頁。)
當然,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達到。十八大報告指出,現階段的要求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5頁。)。如果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那就不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了。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十分重要的是: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就是“中國特色”。它是一個漫長的在探索中前進的歷史過程。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曾經摔過跤,有過難忘的教訓。十八大報告提醒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6頁。)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國際地位這三個“沒有變”,是把握“中國特色”必須牢牢記住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步子既要走得堅決,又要走得穩。超越階段,急於求成,是我們過去在建設時期犯過嚴重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切必須以中國現階段的實際為依據。以往付出過沉重代價的錯誤,自然不能再重復了。
習近平總書記前段時間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這是新一屆黨中央向全世界發出的重要信息。我們正在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前進。
總之,丟掉了“中國特色”,就會“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丟掉了“社會主義”,就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一貫信念,也是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的基本結論。〔作者金沖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原會長、研究員〕
原載:黨的文獻
![]() |